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实施七大科技行动计划,发布‘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公告,建立15个先行先试科技高地……”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李达在自然资源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三北”工程中的科技力量。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已完成综合治理任务4000多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助力。从“治沙魔方”到“微创”植树,再到林草场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科技正在为“三北”工程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新兴技术助力防沙治沙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被称为三北地区,这里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1978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式打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地区显著增绿,推动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三北’工程创立了以举国之力建设国家生态工程的基本范式,探索出规模化开展植被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三北”工程中,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治沙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是‘三北’工程建设中工程固沙的首选技术;宁夏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卢琦说,此外,我国还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防沙治沙,打造出以河北塞罕坝,内蒙古库布其、磴口,新疆柯柯牙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典型。
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位于宁夏中卫,在观测场的院子中,工人将草帘铺好,按一下按钮,不到30秒,一根10米长的刷状网绳式沙障就制作完成了,生产效率比过去人工扎设草方格提高了60%以上。
今年,这种新技术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治理区得到运用。沙地里,工人们两人一组,熟练地将一条条10米长的沙障按照1米×1米的大小铺好,并将四周进行固定。整个沙丘就被一张金色的大网牢牢罩住。
此外,由我国首创的“微创”植树技术,也已经成功用于上千万亩的沙漠中。
库布其沙漠研究院副院长常朝晖介绍,“微创”植树技术由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发明,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该技术,两人合力即可在10秒左右种好一棵树。种好后,树木的成活率达90%,而且还能节约50%的水资源。
截至目前,“微创”植树技术在库布其沙漠推广超150万亩。同时,该技术已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海和西藏的沙漠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科研成果提供治理依据
为聚焦“三北”工程建设中亟须解决的科技问题,2024年1月24日,国家林草局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揭榜团队围绕榜单任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凝练出首批十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让新绿在“三北”大地蔓延,让北疆绿色长城更加牢固。
记者了解到,“三北”工程主要树种草种筛选揭榜团队在全面系统梳理“三北”工程区自然地理分区、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类型、植物生长适宜性、国土科学绿化实际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三北”工程建设树种草种名录。团队编著的《三北工程常用植物》是首批十大科研成果之一。
“《三北工程常用植物》总结了常用植物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以及在造林和生态修复中所应用的模式,绘制了植物相应的自然分布区和适生区分布图,为‘三北’工程‘种什么’‘怎么种’‘哪里种’等科学绿化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卢琦介绍。
主要林种和草场灌溉需水量“一张图”项目团队应用遥感信息提取数据,系统计算并绘制完成了三北地区主要林种和草场生态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的图表。据了解,这一成果对评估三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优化三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结构,构建健康稳定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科学指导“三北”防护林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卢琦说,林草智慧节水配套技术模式项目团队引入水联网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了基于空地一体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形成了基于土壤墒情阈值触发的林草智慧节水灌溉技术。记者了解到,项目团队构建了高可靠性的林草灌溉设施设备测控服务网络,研发了中央灌溉一体机设备、田间智能电动球阀、土壤含水率以及盐分监测传感器等核心设备与部件,建立了精准智能供(输)水系统,打造了三北地区林草场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
根据规划,分八期进行的“三北”工程现在已进入第六期。除了要巩固好防沙治沙成果,第六期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思路,统筹推动绿色发展。“目前,揭榜团队在首批十大科研成果基础上,正进一步聚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加大‘三北’工程科研创新活力和科研成果推广示范,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卢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