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山东青岛:培育技能人才 打造“工匠之城”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本报记者 宋迎迎

    “我们要让中国高铁更快、更稳地驰骋世界!”“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事不能依靠别人,必须自己干!”在近日举行的庆祝2024“青岛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上,青岛的大工匠们发出了“匠心向党、技能强市、产业报国”的豪迈誓言。

    近年来,青岛着力重塑制造业新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推进职工创新生态链与城市重点产业链“双链”融合,打造“工匠之城”,赋能“制造强市”。

    让更多人由“工”变“匠”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益辉创新工作室,一整面荣誉墙记录了管益辉从工人走向工匠的成长足迹。

    作为高级技师,管益辉长年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核心部件的数控加工和调试工作。他带领团队攻克转向架轴箱体等关键制造难题,为高铁列车装上了国产“膝盖”。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益辉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从2018年起,青岛开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等一系列举措,让更多产业工人由“工”成长为“匠”。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8月13日,青岛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邹杰向记者介绍,“为此,我们特别注重工匠的培育、政策的赋能、多元的激励以及社会的关爱等各个环节。”青岛密集出台了《关于实施青岛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构建了“青岛(大)工匠”“齐鲁(大)工匠”“大国工匠”三级梯次培育工作机制,形成了工匠雁形矩阵的培育模式。

    此外,青岛还深入实施“工匠学院”建设行动,充分整合院校、企业和工会的教育资源,成立“青岛工匠学院联盟”,设立了100余项实用性专业课程,助力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在“求学圆梦”行动中,青岛累计投入资金3300余万元,补助2万余名一线职工在职圆了大学梦。

    如今,青岛已培养出大量实践技能突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有“大国工匠”4人,储备各级工匠人才9000余人,高技能人才59.5万人,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68.9万人。他们逐新而行,向高而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构建职工创新创造体系

    “过去,每一台轨道吊都拖着一根‘长辫子’,还要背负一座十几吨重的电气房。这样不仅成本高,能耗还大。”8月13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潘海青告诉记者,自2013年研究建设自动化码头以来,如何解决轨道吊供电的难题成为他们的心结。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团队首创并应用“自动化轨道吊新型智慧供电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让轨道吊彻底剪掉“长辫子”、卸下了十几吨重的供电装备。

    在青岛,像这样的技术工人创新案例不胜枚举。为充分激发技术工人的潜能,青岛构建了“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以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等群众性创新创造为载体,示范带动各级各类职工创新培育体系广泛建立。青岛市总工会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并设立50万元的市级职工创新特等奖,用以奖励创新创造,激励职工创新成果转化。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目前,青岛已经建立了266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育了65家全员创新企业,推动了2.2万余项应用型创新成果的产生,创造了1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青岛近日启动“百名工匠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工匠人才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此,青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潘思晓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充分释放广大职工创新创造潜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