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6日 星期二
院企联合育英才 三方共赢谋发展
——浙江绍兴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近日,位于浙江绍兴的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与当地的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5名工程硕士生联合培养的工作。

    “我们的联合培养基于前期确定的5项企业课题,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凯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每位硕士生都配备了一名研究院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大家都将参与到具体的技术攻关项目中。

    2023年8月,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入选浙江省级创新深化综合性试点。迄今,绍兴已出台系列新政支持院校、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院企联合育才,在浙江绍兴蔚然成风。

    针对企业课题开展技术攻关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绍兴针对以往科教资源不足、顶尖人才集聚度不高等痛点,多年来引进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大院名校,与相关高校累计共建35家地方研究院。

    在王凯峰看来,地方研究院作为教育、创新及人才三种资源的集合体,其实践运行高度契合“三位一体”战略要求。就院企联合育才而言,既能帮助地方引才、留才,也有助于研究院扎根地方,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记者了解到,针对传统加工特深色面料时染料用量高、上染效率低、色牢度低等问题,浙江红绿蓝印染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院长杨雷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研制出提高纺织品的色彩深度和鲜艳度的新工艺。新工艺较原工艺,加工时间平均缩短20%。

    针对海上钻井平台含油废水处理难题,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与浙江奥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发亲水疏油和亲油疏水两种玻璃纤维丝特殊浸润性破乳材料,研制预处理和精处理两种分离组件等,有效克服传统处理工艺因油田进入高含水率开采阶段产生的处理负荷不足、分离效率低等问题。

    “结合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等本土产业,绍兴近年来持续引导、支持地方研究院构建具有绍兴产业特色的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绍兴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薛智贞介绍,如今,当地已有17家研究院与218家企业联合开展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普遍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以及“1+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1年学习专业知识、在研究院2年就企业课题开展技术攻关。

    目前,绍兴与高校共建研究院已培养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1353人,对接200多家企业,参与企业项目及课题588项,已攻克企业技术难题489项,帮助企业节约成本1.2亿元,实现经济效益26亿元以上。

    建立协同育人与常态沟通机制

    在院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涉及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多元主体。而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且漫长的过程,且各方需求和目标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产教结合的成效产生影响。

    对此,王凯峰认为,院企之间需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常态沟通机制、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以及质量保障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薛智贞表示,近年来,绍兴共建研究院把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培育与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紧密结合,研发能力与最终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融合的工程师培养新路子。

    以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为例,2023年该研究院毕业的43名硕博士中,有17人留在绍兴纺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占比达40%。

    “基于这一培养模式,我们将推动高校研究院根据自身深耕产业领域,加大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薛智贞介绍,下一步,绍兴计划参照德国等发达国家模式,在学校考核评价基础上,增加研究院和企业考核比重,从项目实施情况及研究生能力提升等方面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切实推动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项目取得更大实效,实现学校、企业及人才三方共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