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民 南京海关党委书记、关长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回信强调,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助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新趋势,南京海关面向江苏100余家进出口企业开展深入调研。调研发现,企业对政策措施集成性、监管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内生产要素顺畅流通、检测标准性、执法统一性、政策普惠性、立足双循环优化监管制度等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对此,南京海关系统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是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建议实施“循链监管”。最大限度减少货物境内流转监管手续,最大范围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一体化监管,最大力度实现监管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探索现代产业链模式创新。开展集团式、上下游“链式”信用培育,助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集群。探索先进制造业模式创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税政调研,支持关键设备和原材料进口;综合运用保税维修、检测、再制造等政策工具,推动生产制造提档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跨区域供应链监管效能。建立区域海关合作机制,简化设备流转等监管手续,推动“公铁水”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创新中欧班列监管通关模式,支持多式联运扩面增效,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区域间合作互补。
二是强化政策协同措施联动,建议探索“集成监管”。更加注重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及产业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措施的一体谋划和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各项通关作业流程的无缝衔接,打通政策堵点,接通执行断点。推动政策“集束”出台。加强政策协同,整合海关对各重点区域发展的支持举措,提高政策系统性和集成度。强化改革设计的整体性和实施安排的计划性,建好政策储备工具箱,增强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企业预期。推动通关集约优化。立足智慧海关建设,提升全国通关一体化效能,打破信息壁垒,完善跨关区查验—处置等业务流程机制,形成分工科学、规范高效的跨关区业务模式。推动口岸集群发展。围绕枢纽口岸优化布局,促进口岸间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等要素,优化口岸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助推口岸基础设施智慧化转型。
三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议强化“标准监管”。通过制度设计与细化解释相结合、标准制订与内部规范相结合、规则界定和打造样板场景相结合,努力做到“全国海关如一关”,为海关深度融入制度型开放夯实基础。提高业务规则的统一性。针对企业关注度高、易引发行政争议的领域,对照立法标准出台解释说明,提高制度制修订水平;建立海关执法样本库和执法场景标准化样本常态化发布机制。提高技术标准的一致性。全面梳理、审视检测标准制订、执行情况,梳理检测技术国家标准缺失目录,积极填补相关领域空白。提高风险防控的一体性。优化区域内安全准入风险监测点、风险评估中心布局,推进区域口岸、区域海关类型化风险的联合监测、协同处置,健全风险查发快速反应机制,防止形成监管洼地、风险高地。
四是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议推进“双向融合监管”。打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两头在外”这一传统定位,打破保税是政策性优惠这一思维定律,打破创新试点的碎片化模式,整体推进具有双向聚合力的开放枢纽建设,最大限度叠加两个市场优势,助推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着眼新格局、新产业、新业态,重新审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定位,加大对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力度,做好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的顶层设计。建立试点合作新模式。全面审视各领域海关试点政策措施,实行动态跟踪评估,加快推广成熟的政策措施,避免“试点综合症”。
下一步,南京海关将落实海关总署“智关强国”行动部署,牢固树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思维、把握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监管模式、业务流程和科技手段创新,铸忠诚、担使命、守国门、促发展、齐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南京海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