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张晓静 毛维娜
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沉甸甸的合作果实。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支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保障。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沉甸甸的合作果实。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支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保障。为此,应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需要把握好“三性”:针对性、开放性、高效性。
针对性: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的人才也需要共育共建共成长,按照“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构建国际化人才需求信息交流对接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供需平台。加强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国内重点行业、企业“一带一路”业务急需人才信息汇总共享机制。充分调动智库、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开展共建国家人才需求了解和分析工作。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发挥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共建国际化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动态预测“一带一路”需求人才和专业。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探索“战略+市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从共建“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区域、国家教育水平和开放合作基础,明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办学重点,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引导国内高校立足优势、选好落点、抓好实施,积极探索创新境外办学路径和模式。设置内容多元、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切实有效的实践课程,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在国际交流中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院校联合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急需的各类建设者。
开放性: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互利共赢,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世界沟通、和世界对话,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携起手”,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性地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一是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推动国内院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合作,拓展合作路径。通过设置合作培养项目、增加奖学金、公派留学等方式鼓励更多中国学生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完善全链条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国际组织深入合作,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深化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内外兼修”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利用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俄大学联盟等已有平台,开展务实教育合作交流,协调推动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加快推进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国际化办学将国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扩大合作领域,形成新的办学优势,促进本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培养出立足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
高效性:激发国际化人才创新活力
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准确识别国际化人才,优化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激发国际化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以“制”支持和保障国际化人才成长需建立综合考虑国际化视野、专业素质水平、实践创新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多维要素的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以促进国际化人才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在基础研究领域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将国际标准和水平作为衡量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以坚持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的原则,把人才享受的薪酬待遇、创造的市场价值、获得的创业投资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是创新国际化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市场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由“人才管理”向“人才服务”转变,建立以人才需求为中心的政策体系,为国际化人才提供必要的创新和创业资源。通过制定适合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潜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如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实施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在收入分配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建立健全以国际化团队为单元的评价与资源配置机制。实行弹性考核制,在动态聘用与优化中激发国际化人才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