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
种质创新打造鲍鱼“中国芯”

    游伟伟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我与鲍鱼的结缘源于20年前。当时,我正读研究生,我国鲍鱼养殖产业刚起步,与澳大利亚、南非等养鲍强国相比,产量和育种核心技术都落后一大截。

    鲍鱼昼伏夜出。研究鲍鱼的我,也必须与鲍鱼同频,这种“夜猫子”的工作方式成为科研常态。鲍鱼的繁殖季节每年仅1个多月,为把握时机,我几乎昼夜无休。但作为一名育种新人,失败、茫然是经常的。直到有一天,育种基地的一名工人兴奋地跟我说:“小游,快过来看,你那个实验鲍‘神了’。”原来,在我们开展的同池养殖试验里,对照组正在经历大规模死亡,试验组仍保持着非常好的活力。那一刻我意识到,方向找对了。2009年,我们采用种内杂交的方法培育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东优1号”杂色鲍。后来,我们又培育出耐高温能力强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西盘鲍。

    为解决长期困扰产业的“高产低值”问题,我们将育种目标锁定在更具难度的品质性状上。但杂交实验就像开盲盒,在实验时并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好的组合。为验证这一结果,我们与渔民长期保持密切互动,将各种杂交组合的试验苗交给他们养殖,渔民的认可才是最好的“论文数据”。目前,国内最大规格的鲍鱼已达2斤一只,渔民骄傲地称之为“中国大鲍”“皇金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