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金良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副主任
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我的任务是为航天器研制传感器。传感器是航天系统的守护者,是航天器的神经元,时刻监测着航天器的温度、压力、环境、姿态等。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先得看传感器测不测得准。
看起来小小的传感器,想要做好并不容易。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制一款灵敏度很高的传感器。灵敏度高到什么程度?大致相当于在一个标准泳池里撒了一小勺盐都要能检测出来。我们把版图改了几十遍,材料配比尝试了上百种,实验做了上千遍,熬了不知多少个通宵,可测出的传感器响应就是满足不了要求。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忽然意识到,现有测试系统的精度可能达不到要求。我们果断尝试搭建了新的测试系统,传感器果真有响应了。团队不禁感叹,刻苦勤奋、灵光一现和“好用的工具”对于做基础研究的人,都至关重要。
我们把传感器的响应曲线叫作“试验心电图”,希望能和它“同频共振”。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巨大的实验室搬到芯片上。自豪的同时,我深深地感到,很多应用基础研究需要加强,很多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应用来迭代升级,青年科研人员的视野也需要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