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汝兵 付晓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极大地强化了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科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入日常生活,科普的内涵、理念、媒介等不断变化,我国的科普事业也发生了深刻转型。把握科普多元属性,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开创新时代科普事业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突出科普的政治属性。科普是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科教社会实践。因此,要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要把党的领导贯彻科普工作的全过程。在认识上,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科普价值引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点亮信仰之光。在实践上,要推进科普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大局意识,胸怀“国之大者”,有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强化科普的教育属性。科普是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意见》14次出现“教育”二字,充分表明了科普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一切以“四科”为主题、能有效支持全民终身学习的非正规教育及相关活动都可纳入“大科普”的范畴,如在科学教育中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提升农民的科学生产能力、增进工人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强化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因此,抓科普就是抓终身学习,抓科学素质建设就是抓文明素质提升。要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机融合,共同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科普的科技属性。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使之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充分培育和释放创新第一动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科研科普的深入转化、互相促进,离不开科普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创新功能的充分发挥。当然,科普的内容是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是既包括科学也包括技术的“大科技”。科普是创新发展的“一翼”,科普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应有之义。
夯实科普的公共文化属性。科普是连接科学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纽带,涉及科学研究和大众生活、科学认知与日常生活认知、科学语言和大众语言之间的转化,属于科学与人文的交叉领域。随着科技与生活日益融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科普已更多地从对知识、技能的普及转向科学精神的引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坚持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就是有力证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明确赋予科普公共文化定位,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科普的公共文化属性。随着科普愈来愈泛在化、日常化,科普的人文属性、公共文化属性日益突显,强化科普服务高质量供给就成为了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