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草种生态“大礼包”让山西黄土不露脸

    ◎实习记者 韩 荣

    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研发中心在全省范围内,采样分析土壤标本1.5万份、草本植物标本3100份、水资源样本1600份,根据不同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抗性强、易获取、成本低、见效快的乡土草种,经过科学配比,研发制作了“晋草—草种生态包”。

    如今,如果你经过山西省太原市东山旅游公路,就可以看到路旁种满了狼尾草、细叶芒、纤序芒等植被,呈现一派自然野趣。事实上,一年前东山旅游公路一侧是荒坡,因地形陡峭、土壤贫瘠缺水,植被难以生长,再加上极易发生扬尘、水土流失甚至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影响着该条旅游公路的畅通与“颜值”。

    旅游公路的“改头换面”,离不开由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研发中心(以下简称草原生态中心)研发的“晋草—草种生态包”(以下简称草种生态包)。

    寻找乡土草种制作草种生态包

    走进草原生态中心,可以看到上百种乡土草种种质资源,它们分门别类地展示在陈列墙上。草原生态中心科研人员赵志刚告诉记者,草种生态包就是由这些不同的乡土草种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草种生态包遵循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原则,依据因地制宜和适地适种的科学理念配置,同时草种生态包中的草种具有生态趋同、互利共生和功能互补的特点。”赵志刚介绍。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受自然环境及曾经粗放式发展的影响,境内超过8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相比封育、人工种草、种植农作物等措施,免耕补播是控制水土流失、改良和修复退化草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山西地处黄土丘陵区,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们既要科学造林,也要科学种草,力争让黄土不露脸。”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处处长毕建平表示,为了能还自然以绿色,2021年在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科研人员开始研发草种生态包。

    草原生态中心在全省范围内,采样分析土壤标本1.5万份、草本植物标本3100份、水资源样本1600份,根据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抗性强、易获取、成本低、见效快的乡土草种,经过科学配比,研发制作了草种生态包。

    “乡土草种野外搜集后进行栽培种植,对特殊环境适应能力强。”草原生态中心负责人丁宁告诉记者,目前草原生态中心已开发出5大类草种生态包,主要适用于高山草甸、盐碱地、低湿草地、矿山创面、道路边坡的生态修复。

    科技赋能为乡土草种穿上“营养衣”

    “不管是生态修复,还是景观提升,只要说出地名,甚至具体到山头地块,我们都能‘秒选’草种,实现科学种草让黄土不露脸。”赵志刚说。

    据了解,为了提高草种成活率,草种生态包还会辅以微生物菌肥、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辅料,为草种在恶劣环境下提供生长不可缺少的养分。“也就是给乡土草种穿上一层薄厚适宜的‘营养衣’。”赵志刚说,“营养衣”不仅能调控作物生长,有效防止苗期病虫害,而且还能充分发挥种子自身的潜能,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董宽虎参与了草种生态包的研发。他表示,草种生态包的优势在于其可依托生态产业大数据,根据施工位置的环境因素进行定制,使生态修复更有针对性。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草原保护修复,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政策文件,明确在推进国土绿化、推动乡村振兴等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草原生态修复的主战场、主阵地作用。目前,山西省草地面积4657.6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

    “草种生态包打破了山西草原生态修复有技术无实物的瓶颈,修复地块可恢复成兼具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景观效应的近自然草地。”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教授李钰莹表示,草种生态包为山西草原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如今,太原市的东西山道路边坡生态修复、滨河东西路景观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都使用了草种生态包。

    作为山西省首个独立研发的草原生态修复产品,丁宁表示,下一步草原生态中心还将不断建立完善晋草生态大数据系统,让山西的乡土草种入库,为日后进一步研发草种生态包提供技术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