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安(右二)在生产车间与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受访者供图 |
4月的乌兰察布,小风三尺土,大风漫天沙。5年前的4月,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在一片荒地上拓土动工。一座占地200亩、年加工马铃薯7万吨、产值达6.4亿元的加工厂在短短一年内拔地而起,源源不断向乐事、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热销品牌输送优质可口的薯条和果蔬脆片,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此举累计带动乌兰察布周边3万余人参与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00多人。
初春,北京正乍暖还寒,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刘长安。
不遗余力,积极投身产业扶贫
2015年5月,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刘长安跟随援蒙挂职干部团队去内蒙古考察,发现有“中国薯都”之称的乌兰察布,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土豆年产量虽达400多万吨,但产业尚处于低端水平。
“说实话,刚来这里,让我颇为震惊,离首都如此之近的一个地方,居然这么穷!我们是马铃薯企业,这个地方又产马铃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力合作,帮助农民增加收益?”刘长安感言。
刘长安认为,当地迫切需要引进现代化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提升效益。遂决定在乌兰察布投资5亿元,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可是,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资金投资新项目实乃不易,之前公司已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别的项目,刘长安和全体员工的肩头犹如压上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为了筹措这笔资金,除了把公司所有资产全部抵押贷款,刘长安还把自己、亲戚的家当也拿来做抵押。员工们得知公司在内蒙古发展遇到资金困难后也自发集资,有的甚至把自家的房产给公司做抵押。
“当时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如果投资失败了,不单是北京援蒙的形象受到损失,而且员工们将无家可归。压力就是动力!只有把事干好,才能对得起员工对我的信任,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刘长安表示。
2016年4月,刘长安带领团队,克服乌兰察布“薯都凯达”施工期短、施工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有人不禁要问,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如此热心扶贫?“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有机会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参与北京对口帮扶,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回报社会,我感到特别荣幸与自豪。”刘长安坦言。
建立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种了半辈子土豆,价格就像过山车,就算是丰收了,也照样挣不着钱。”曾经一提起种马铃薯,察右前旗望爱村农民胡国柱就满腹牢骚。
如何做才能让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我们采取多种长效造血扶贫机制,与合作社、大户和村集体建立长期帮扶合作关系。”刘长安说。
2018年,凯达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以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年年都挣钱。并且,先后与当地80多个合作社、大户建立订单合作,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50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同年,为了让更多的村集体增加造血功能,凯达先后与19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各村特色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那么,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顺应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刘长安决定在乌兰察布建设中国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基地。
四年以来,凯达陆续建成休闲薯条、豆制品、法式薯条加工厂,又从北京引进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建成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和50万吨马铃薯仓储交易中心等全产业链项目。
小土豆蕴含大情怀。凯达从2016年来内蒙古投资,从占地200亩扩建到现在的1900亩,从投资5个亿到现在计划投资32个亿,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到现在的50万平方米,在一片荒地上从一个工厂建成国家级的马铃薯现代产业园,其达产后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将有3万农户参与50万亩基地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