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林下三七种植技术目前已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示范推广,少数民族群众盘活了山林资源,有力促进了增收。图为朱有勇院士(右二)在为拉祜族群众讲解林下三七水分调控要领。云南农业大学供图 |
从常年蹲点的云南普洱澜沧县竹塘乡,沿盘山公路一路往北近200公里,这几天,“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忙碌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临沧市临翔区林草局的五老山林场。
“我们与林场合作,在松林间试种了200亩林下三七,一年试验期后进行科学评估。如果各方面条件合适,再稳妥地向周边半坡村等拥有大量林地资源的拉祜族、汉族群众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说。目前,试种的三七苗长势正常,团队成员正密切观察,实时记录分析各种数据,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
“朱院士带领我们历经10年研究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就是把中药材三七种植从农田引到山林里来,不光解决连作障碍、耕地占用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三七品质的问题。”云南农业大学朱书生教授说,云南现有耕地面积不足1亿亩,但林地面积多达3亿多亩,其中近1亿亩适宜林下中药材种植。盘活林业资源,是云南偏远山区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推广林下三七种植,不要企业、农户一分专利费,每亩山林投入2万块左右成本,收成以后每亩可收入10万元以上。“云南大多数州市都可以推广,计划今后5年推广5万亩,10年后达到10万至15万亩的规模。”朱书生说。
与此同时,在朱有勇院士的带领下,澜沧县竹塘乡接续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
在竹塘乡蒿枝坝村,354亩冬早马铃薯长势非常好,未来两周即可采挖。38岁的拉祜族村民组长刘扎丕和妻子正忙着采春茶。他告诉记者,在朱有勇院士指导下,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很足,大家都学会了精耕细作、精心管护,今年每亩收3吨以上马铃薯完全没有问题。夏季开始种玉米,生产青储饲料,壮大畜禽养殖。
“这几天,我们重点在兴建水利工程。把水库建好,未来我们的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才有源头活水。”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云南农业大学郭存武博士向记者介绍,眼下,澜沧县已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朱有勇院士率领实施的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就是具体的实践。示范园将建设集蓄引提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利用电能把低海拔地区的哈从河水,提升到示范区范围内,可润泽近万亩的旱地。
郭存武说,东回、竹塘两个乡镇两个万亩科技示范园,最终将建成集中药材良种育苗基地、蔬菜轮作有机栽培基地、稻田及水产养殖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既是巩固脱贫,无缝连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又以科技引领,打造边疆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把农村“三闲”资源变为“三宝”;同时,盘活林地,开拓中药材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是一石数鸟的务实举措。
为解决中药材的连作障碍问题,科技示范园还开展特色“中药材育苗-蔬菜”设施轮作种植模式。
目前已建成林下中药材育苗示范基地1个,中药材繁育亩产可达12万株,将辐射带动全县建设林下有机中药材基地86890亩。通过招商引资,农民实现地租和务工双重收入。
此外,依托园区内低洼地区的水资源条件,竹塘乡正建设200亩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和大闸蟹养殖等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同时规划新建废弃物处理中心1个,主要用于处理作物秸秆、河道淤泥等在项目区内大量产生的废物,循环利用废弃物。
“未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我们团队将继续倾力支持澜沧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与丰富自然资源优势,以中药材、蔬菜和养殖等产业为示范,坚持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科技引领、产品知名的农业产业格局,推动澜沧从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转变。”朱有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