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技术骨干在讲解设备操作要点王静摄 |
大漠戈壁,溯雪迷空。火箭军某旅指挥所内,指挥人员端坐在数十台电脑屏幕前,通过信息决策系统,分析判断“敌”情,指挥各分队迅速应对空袭和电子干扰等突发情况,及时将某型武器输送装配到位,确保了导弹发射成功。
“制胜未来战争不仅战法要创新,人才思维理念更要创新。实战型人才,不仅是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基石,更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强有力保障。”走下演训场,该旅旅长徐君深有感触地说。
成立机关技术室“孵化”科研人才
去年6月,该旅机关技术室在高手如云的基地专业技术干部比武中,以团体第二的成绩脱颖而出。组建不足一年,旅机关技术室就取得如此佳绩,很多官兵大呼“没想到”。
从一将难求到群英出击、从单项过硬到全能优秀、从幕后伯乐到前沿博弈,该旅多年前“不显山不露水”的技术人才方阵,如今已是精英满座、人才济济。
近年来,该旅党委大力营造尊重技术主导、尊重技术干部的“双尊”之风,把充分尊重人才、关爱人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该旅着眼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硬件,帮助各站室增购设备、改善环境,成立旅机关技术室,为“两高”队伍从事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成为旅队人才培养和科研革新的“孵化器”。他们还通过“高级士官座谈会”“高级工程师座谈会”等形式,采纳官兵意见建议50多条,有效破解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去年夏天,部队千里机动,不伤一人、不损一装、不违一纪,顺利进驻训练场。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该旅所属营站高质量完成数十个实装操作科目,全部达到上级的要求。
参与任务的该旅作训参谋赵亮感叹:“置身训练场,全程参与任务,才是理论通向实践、再升华为能力素质的关键一环。”
目前,该旅专业技术骨干遍布近百个技术岗位,他们直接操纵着国家重器,在日常训练、跨区演训、科研攻关等任务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已经成为任务的中坚力量和战斗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指挥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开展“学研训考评”推进人才培养
综合保障营通信连四级军士长李艳威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兵专家”。入伍十几年来,他不仅精通各种光缆线路的维护,在程控、指控、报务等方面也成为了行家里手,并被评为火箭军“百名好班长”、入选火箭军“三型”士官人才库。
李艳威的成长是该旅培养实战型人才的生动写照。
军人因战而生,选人必须向战而行。在加快人才骨干队伍建设过程中,该旅大力开展“学研训考评”活动,持续深化专业技术训练、狠抓作战指挥训练、促进共同基础训练。特别是,该旅党委紧扣实战需求,不拘一格、不教条设限,大力解决关键岗位人才短缺、内动力催生不足等问题,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把制胜基因注入每名官兵的细胞,让越来越多的骨干人才,由技能型向实战型、工匠型转型。
仅近两年,该旅就先后有十几名精武标兵、技术尖子被破格使用,一批优秀基层主官得到提拔任用,涌现出宋启星、费鹏、王亮亮等一批打仗型人才。
战争在变脸,部队在变革。在高质量人才方阵支撑下,该旅不仅实现了体制结构的顺利转型升级,旅队建设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推进。
在此基础上,他们紧盯现有装备,对其技术性能、操作方法潜心进行研究,先后写出《某型装备检测及多方向输送问题研究》等30多个工作研究和思路。由该旅官兵自主革新研制的某型号引信预热装置、通用拔销器、吊装水桶等数十项革新成果,全部投入到训练一线后,不仅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益,还为部队节约了近百万元的经费。
记者了解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老装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树立起官兵立足现有装备谋求制胜之道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