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河南高新区: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
本报记者 乔 地 通讯员 张 瑞

    汉威电子气体传感器进入全球三强,中信重工进入国际竞争,华兰生物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名片的郑州高新区,到焕发千年古都盛世容颜的洛阳高新区,再到蕴含无限生机活力的新乡高新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郑洛新自创区)创新动力惊涛拍岸。焦作、安阳、南阳、平顶山4家国家级高新区,25家省级高新区紧随郑洛新自创区,逐浪前行,动能澎湃。

    “高新区组织校企对接效果好,能有效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和推广。”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守峰说出了诸多企业家的心声。

    “体制机制改革,为我们提供好服务,使我们能安心科研。”河南科技学院李勇超副教授说的是基层科技人员的心里话。

    这是近年来河南高新区产生的新变化。

    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郑洛新自创区建设为契机,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提出了30条改革创新政策,在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区率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为此,河南省从管理体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结合、军民科技融合、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协同创新发展等六个重点领域出台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保障30条改革创新政策落地,以有效解决管理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发展活力不足、放权赋权不到位等问题,经扎实有序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总投资100亿元的100万台套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哈工大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等一批战略支撑型项目落地郑州高新区;投资1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园将在洛阳高新区建成,成为洛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郑州高新区从签订投资协议到项目落地仅需一个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洛阳高新区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设立企业开办“单一窗口”,最快60分钟内办完……这是河南省坚持“放管服”改革后的喜人成效。

    据了解,河南省探索实施“省区直通车”,将23个省直单位184项管理事项与郑洛新三市高新区开展直通,在规划、项目、财政资金管理等方面合理简化申报和审批手续;郑州市、新乡市分别将4982项、3465项权责事项以授权和委托的形式赋予高新区行使,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

    河南高新区“放管服”改革后,创新环境迭代优化,持续聚集创新资源,源源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达到335.8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7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2%……这是郑洛新自创区系列改革落地后,截至2019年底,呈现的亮眼数据。

    而在最新的国家高新区考评中,郑州高新区排名进入20强,洛阳高新区提升至34位,新乡高新区两年提升16个位次,排名76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改革创新红利要充分释放。

    河南及时总结郑洛新自创区在改革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在省内国家级高新区推行。目前,平顶山和焦作高新区已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安阳高新区已启动改革。平顶山高新区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连续两年每年位次提升9位,进入国家高新区前100名。

    “下一步,我们将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实施为起点,举全省之力支持高新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地加快高新区建设,引领带动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河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