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为魂,实现超常规发展
本报记者 华 凌

    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也是第一家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得益于国家高新区政策和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30余年来,中关村的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超常规发展。

    那么,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关村在谋篇布局创新发展时,如何一直保持前瞻性、国际化、鲜活力,科技工作先行先试,亮点频仍?

    “北京市始终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对标美国硅谷等世界上创新活跃的区域,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同时,结合北京高校院所富集,创新企业集中,在政策体制创新上需求紧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好的机制体制,充分激发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力求政策设计更加精准,更好适应各类创新主体对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需求。”9月25日,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一项切合实际政策的出台,离不开深入的调研、专家论证。据介绍,北京市在推动政策体制创新方面始终注重了解各方面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如2017年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北京市科委赴中国科学院、中央重点高校、市属高校院所、转制科研院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药企业和农业领域科研院所、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举行多场次在京重点高校、中关村创新型企业、各区科委参加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广泛交流研讨、深刻揭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认真研究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今年1月1日,北京市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突破性措施。

    政策体制上的创新突破一直是中关村科技工作中的最大亮点。据了解,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中,中关村深耕改革“试验田”,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家政策试点任务,2000年以来,先后开展“1+6”“新四条”“新新四条”等系列政策试点,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等一批政策在中关村试点成熟后推向全国。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制备出第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芯片;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启动“科研开放合作计划”;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世界首个“机器学习通用数学符号集”……近些年来,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承担起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今年中关村论坛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评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北京位列全球第五,这充分反映了北京市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同时,按照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链条,这对拉动基础研究也是十分有益的。”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创新文化是中关村的灵魂。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说,为积极发扬创新文化,做强科技创新“软实力”,北京在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实施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等政策,加快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中小企业底层技术迭代升级和示范推广。目前,中关村已聚集外籍从业人员万余人、海归3万多人,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一批外籍人才来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