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0日 星期一
一棵树幸福一村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龙跃梅 杨 雪 王 春

    “我们把村里最有特色的东西放在村口。”每当有人来村里参观,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党支部书记董辉都这样说。

    在他和村民眼里,最有特色的是一棵树——黄杨。目前,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总面积达1000多亩。其中,3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2万余株,最年长的“树王”超过200岁。

    黄杨树成了园艺村的“摇钱树”,园艺村成了黄杨树的“福地”。

    村庄与花木的不解之缘

    黄杨,一直被人们称为“木中君子”。民间一直流传有“家有黄杨,世代栋梁”的说法。黄杨是盆景中的上等素材,它默默地矗立,尽显君子之风。

    之所以能与黄杨“牵手”,是因为园艺村与花木的不解之缘。

    园艺村历史悠久,20世纪初即以花卉苗木产业闻名全国。园艺村的主要产业也围着花卉苗木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种植水仙花为主,70年代种水杉,80年代种芥兰花,90年代种百合。

    “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修建杨高路时需要绿化树种,采购方来到村里要求购买10船黄杨球。”董辉说,村民意识到城市开发对黄杨树的需求,于是开始规模化生产黄杨。

    进入21世纪,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造型黄杨日渐畅销。

    2008年,园艺村村民顾洪春两棵造型黄杨树卖了20万元,在村里激起了千层浪。村里的种植大户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经验技术,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黄杨成村民的“摇钱树”

    园子里的黄杨,成了村民茅锦昌每天惦记的“宝贝”。

    茅锦昌今年66岁,退休前是崇明农业粮油公司的司机。年轻的时候,看着村里的人都种黄杨树,茅锦昌也自己学着种。“自己看书学习,基本掌握了种植的方法。”茅锦昌说。

    2015年退休后,时间更加充足了,茅锦昌就在家专门种黄杨。他给自己的园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子孙满堂园。“整个园子里的黄杨树,都是从一棵老树上繁衍而来。”茅锦昌说,子孙满堂园现在有黄杨3亩多,1000多株,平均树龄约为10年。

    茅锦昌从来不担心树的销路问题。“这两年每年的收入有20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全国各地都有人来这里购买黄杨树,根据树的大小和形状,有的一株几千元,有的一株上万元。

    和茅锦昌一样,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在种植黄杨。黄杨成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现在走进园艺村的黄杨园里,每一棵树都挂着它的二维码,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轻易得到相应的照片、树龄、价格和主人联系信息等。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东风,园艺村已通过线上交易平台,促成交易订单25起,累计销售额达30多万元。

    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曹俊说:“依靠线上平台,现在全国的人都知道园艺村可以买到黄杨。”

    乡村新风貌让游客慕名而来

    富起来的园艺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甘落后。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历经一段时间的打造,园艺村在保持并做强原有黄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茅锦昌家和周边发生了大变化:家里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家门口的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洁;家门口的出行道路重新铺筑,并增添路灯……

    2018年以来,园艺村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家门口的黄杨实现产业发展,产值从每年3000万元提升到4000万元。现在的园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成了“网红”景点。

    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将在崇明主办,园艺村村民正在期待这场盛会,期待黄杨走向更高舞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