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垠
“探索性的基础研究要想获得奇葩的果实,就要不拘一格的‘广种’,充分地信任和包容,突破现有思维边界。”
8月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论坛,聚焦“科技部19号令——科研乱象的解毒剂还是止痛药?”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率先为基础研究发声。他说,基础研究的结果很难预先安排,需要有“广种奇收”的包容,成果很可能出现在申请课题的目标之外。
“如果把所有的科研都当成修桥修路一样的包工队来管,违规的事肯定会减少,科技是否真的上去了就难说了。”李国杰强调,我们的大目标是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心中始终装着这个大目标,用大道理管小道理,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科技部19号令,是科技部近日公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相关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类型和处理措施,并对各类违规主体的各种违规行为做出详细界定,如针对咨询评审专家的“打招呼”“走关系”请托等。
李国杰认为,与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相比,《规定》覆盖更全面,处罚对象扩大到实施单位、咨询评审专家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处理措施更明确,从约谈到取消资格分成10类,强调合理区分,做到了宽严相济。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只是工作的‘燃料’并不是结果,但是我们把它看得太重,只要你拿到项目、奖项,你就是优秀的科学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教授建议,让人们获得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门槛低一些,但要大大提高评价科研成果的标准,科技体制要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影响的科研。
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指出,科研人员要对经费存有敬畏之心,特别是不能以拿经费高低论英雄,经费越多,责任越大,而非贡献越大。科研经费够用就好,多占为耻,浪费违规,滥用违法。
“19号令增加了对违规行为的威慑力,有了明文规定,托人打招呼的风气应当有所收敛,科技界的风气会进一步好转。”李国杰深有感触地说,良好的学风主要靠引导,而不是管出来的,人的心灵净化主要靠远大理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引导。科技界的违规行为不少,但要相信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在兢兢业业做科研,不是有意造假。
李国杰坦言,至于申请人才帽子、评奖时“打招呼”托人帮忙,这是一股必须刹住又很难根绝的歪风。“中国人的传统是‘情、理、法’,受人之托总觉得难以驳人‘面子’,我自己也常为此感到困扰。”他说,希望《规定》能起到清洗剂的作用,横扫这股歪风。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要反思评审制度,如果不设这些人才帽子,申请人也不知道评审的人在评什么成果,自然打招呼的人就少了。
李国杰还特别提到,科技界更迫切需要的是宽容。辨别一个科研成果的真伪和价值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既要宽容又要耐心。“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烦则人劳,扰则鱼溃。管科研也如同烹小鲜,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做科研需要一个静心的环境。”他强调。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