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台
国内首创海底环境下,完成大断面混凝土管廊顶管工程顶进作业,穿越海底高强度孤石群,顶推实际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首次实现废弃泥浆海域零排放……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获悉,近日,正在建设的国内最长、顶管作业管径最大的跨海地下管廊,过海工程全部贯通。
厦门是全国唯一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翔安新机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总长19.75公里,其中过海工程两处,分别约1.4公里和1.96公里,最大埋深20米,断面最大为32.76平方米。
在海底精准凿穿这样一个又深又长、舱形构造不同、收纳不同管线及系统的管廊,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工程采用盾构顶推作业。“海底环境下,进行大断面混凝土管廊顶管工程顶进作业,为世界首次。”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温春荣说,按设计图,顶管轴线要穿越强度很大的孤石群,孤石直径50厘米至400厘米不等,最小强度约为52兆帕,最大强度约118兆帕。
技术小组大力进行科技攻关,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研发出高精度地质探测技术,实现了对地下孤石群的精准勘探,并研发设计出一种复合型刀盘泥水平衡顶管机,通过增设滚刀,采用栓接及可更换背入式的一体式滚刀,成功攻克了地下大孤石难题。
“创新了激光精准制导系统,解决了长大距离顶管的定位测量难题,这个管廊过海段贯通实际误差在5厘米以内。”项目副经理韩林俊说。
这样的工程,废弃泥浆会不会污染蓝色的大海?温春荣透露,顶管每推进1米,就会产生50立方米的泥浆。项目部采用多级废泥浆分离等技术,有效浓缩废泥浆体积,以循环水的形式排出,实现了废弃泥浆海域零排放。
翔安新机场地下综合管廊纳入电力、通讯、燃气、给水、中水、雨水、污水等管线,并设置消防、排水、通风、信息、电气、监控、标识等管理系统,舱形构造有两种,分别为圆形和矩形。燃气管道纳入其中,也为厦门管廊建设首次。
繁复的地下管线直埋,给管廊建设的整体性、结构强度及防水性能等带来诸多挑战。项目部巧借“装配式预制叠合板”工艺,解决了这一难题。“将管廊结构分解成若干板块,预制后再现场拼装,使墙板无缝连接,成为达到设计要求的装配式综合管廊。”韩林俊说。
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相比,“装配式预制叠合板”绿色环保效益明显,墙体质量可控性强,施工成本大幅降低。
建成后的管廊,将实现最先进的智能运行管理。据悉,建设单位已在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的综合管廊智慧管控平台上,集成“三维建模+GIS可视化管理”、机器人巡检系统、无线传感系统等科技,环境、安防、火灾预警、语音通信等10余个子系统,通过综合集成、各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高度融合,实现了高效智能的管廊运行管理。
正在建设的翔安新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机场,标准为国际等级,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其重要配套工程。据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底厦门新机场及配套工程基本建成、2023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