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鸣 实习记者 余昊原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看来,科学技术发展与治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涉及个体机构、区域、国家,直至全球层面,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容错的文化、激励创新的机制,以及灵活的治理原则。
需要包容纠错的文化
司马博指出,科技发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对于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为此,营造一个强健的、支持科技发展的环境,建立一种可促进科技发展的文化乃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这种文化是一种容错性的文化,是一种即使在某一项科技上的发展有错误,也能保证整个科技发展体制健康发展的文化,“当然有这种对于科技发展成功和错误的容错文化,离不开政府体制机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
需要激励创新的机制
司马博认为,有了扶持科技的文化包容,还需要推动科研技术的创新机制,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科技本身的进步,还需要体制机制快速推动科技产业的应用化,特别是要使那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企业,能够快速把科学技术产业化。
他说,政府的作用尤为关键,如果措施得当的话,从事科研技术的人能够得到正确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机制引导下,科研人员就会对体制机制的稳定性、透明性和可预期性充满信心,并在科技创新中作出贡献时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样,无论是个人也好还是团队也好,都能够自由发表对于科学技术的见解,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被限制或者是曲解。
需要灵活的治理原则
司马博强调,在科技发展治理过程中,需要有原则的灵活性。一方面,所有的科研活动必须公正、公平和公开,同时还需要对未来的结果有可预期性。
另一方面,应该求同存异。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生态,不同生态之间需要构建和谐的环境。因为一些科技发展的命题实在太宏大太复杂,尤其是需要在不同文化,不同的科研实力,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体制机制的差异之间寻求共同点,有效化解行业间、国家间的障碍,就需要政府的灵活治理机制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国际合作中,议题和视野应该更加宽广,因为除了谁出钱多、谁出钱少,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政治体系、行业科研实力、水平差异等等诸多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需要建立全球深入合作的开放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