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早已是全球原料药生产第一大国和全球医药第二大市场。中国新药在研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三。
中医药送给世界厚礼
2015年12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内,屠呦呦接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章,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本土取得成就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她主持研制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是中国医药人送给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份礼物。
1969年年初,38岁的她正在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接到援外秘密科研工程“523”任务,改变了她的人生。
“523”的目标是研发疟疾防控的新技术。上世纪60年代的越战战场上,因染上疟疾病倒的人数超过了武器杀伤的人数。
疟疾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的古老疾病。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疟疾患病人数就多达1000万到2000万。研发克制疟原虫的“新式武器”,不仅能支援越南,还能够帮助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备受疟蚊骚扰的黎民百姓。
屠呦呦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开始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她注意到,在《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并猜测应避免高热破坏抗疟有效成分,于是选择用乙醚来泡青蒿提取有效成分。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提取物在老鼠实验中的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猴子实验很快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一种新药诞生了。
在青蒿素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超过100万人死亡。青蒿素的广泛使用,使疟疾人数逐年下降。青蒿素也成为抗疟的标准药物。
屠呦呦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拉斯克奖的评委夏皮罗评论说:“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庆祝一项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70年前,中国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国家。今天,中国早已是全球原料药生产第一大国和全球医药第二大市场,中国新药在研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的新药研发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