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
筑道铺路敢真言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低头钻隧道做工程,学冷学问,坐冷板凳;抬头面对话筒、百姓,针砭时弊,真诚热心。

    2018年9月20日,您81年冷与热交织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为我们留下了一条条宝贵的隧道和许多个难忘的瞬间。

    您逝世前,还牵挂着三大海峡隧道的建设。您就是如此,为中国的隧道事业贡献了一生。

    儿时,您梦想着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这成为了您为之奋斗的理想。为了隧道施工更安全,大学分专业时您主动申请将桥梁热门专业改为冷门的隧道专业。

    这种执拗也让本来可以留校任教的您,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屡辟冷门蹊径。

    作为所在科研所总工程师,您带领团队让大瑶山隧道提前一年半开通。缩短铁路路程近15公里,使火车时速从50公里增至100公里以上,改变了中国百年来的隧道修建工法。

    军都山隧道工程、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磨沟岭隧道工程、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和青岛海底隧道工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工程背后,都有您的身影。

    更广为人知的是您的耿直。您曾当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近二十年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生涯中,您始终站在国家的高度、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高铁该不该开通Wi-Fi?高铁盒饭贵不贵?……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您从来都是有问必答,不回避争议。

    除了见诸报端的“热”,您的“热”还体现在热心肠上。您关心百姓生活,很多人找您,您都是有求必应。

    您说过:“希望以后国际市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一提到高铁就想到中国。”

    这句话,是您毕生奋斗的目标,如今已成为现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