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伊始,很多人关心北京忽晴忽霾的天气。3月3日有一则重要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成因报告出台。笔者认为,新建的监测网络能摸清雾霾的底细,意味着治理责任可以分解落实了。
简介一下,这份报告首先指出,燃煤的重工业是祸魁——200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借助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精细地量化描述了大气重污染过程,指出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太“重”、能源以煤为主、交通以公路为主,导致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4倍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采暖季的PM2.5水平是非采暖季的1.5倍至4倍,保定等散煤用量大的城市尤甚。
报告还指出,华北污染排放大户是唐山、天津、石家庄、邯郸、淄博——钢铁、焦化在唐山和晋冀鲁豫交界;玻璃集中在邢台、淄博;石化化工集中在淄博、天津、沧州、石家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钢铁、焦炭、玻璃、原料药等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而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货车运输(柴油货车排放是污染大户)。
报告还指出了各城市之间空气污染输送的路线和数量。
雾霾治理难,因为源头多:“散乱污”工厂、燃煤锅炉、玻璃和水泥窑、露天矿、建筑工地、公路交通、挥发性有机物车间、烧秸秆、施化肥……普通人心里大概有个印象,认为汽车尾气、炼钢厂或建筑粉尘是大头,但比例多少?谁干的?没人能说出个数字来。前几年有研究指出厨房油烟是北京市内PM2.5重要来源,北京据此整治小饭馆,有网民嗤之以鼻。应该相信数字,还是相信印象?笔者认为数字更可靠。
科技是管理的基础。举个例子,遥感技术方便了中央政府管理:烧秸秆可以被遥感卫星拍下来,基层政府就得认真禁烧;电脑可以从卫星图上数出一棵棵的树苗,地方造林是否达标也可以追责;沙漠里的排污池或者河道里的挖沙坑也会被卫星发现。
这几年,华北建成一张3公里×3公里密度、36000多个结点的雾霾监测网,结合了卫星遥感、气象数据和污染数据。前几年大气治理向各地政府摊任务,依赖的是经验。而此次的报告依赖的是监测网的数据。据此,各城市、各行业的任务归口追责将更合理,而且可核查。
可核查,环保才有望落实。没有科学监测打底,各地方必然消极应付,免不了“脏币驱逐净币”,全国一起吃灰。
网上经常有人贬低专家吃白饭,其实专家才是环境保护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