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与中华工程师学会部分会员合影 |
科学史话
如今,科技界的荣誉制度备受国人瞩目。在近现代科技史上,中国工程学界也曾建立过荣誉制度,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颁发了九块金牌。
故事要从中国工程师学会说起。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工程学界相继成立了中华工程学会、中华工学会和路工同人共济会等三个团体。1913年,这三个团体又联合成立了中华工程师会,詹天佑被推举为会长。次年,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过了几年,海外的中国工程学者也寻求团体联合。1917年12月25日,20多位留学美国的工程界大学生、实习生或工作者在纽约聚会,讨论团结人才、组建团体的重要性,并决定筹办学会。1918年3月,征得84人同意作为发起会员,将此团体命名为“中国工程学会”。1923年7月,学会在上海举行年会,就此奠定了在国内的基础。1931年8月,“中国工程学会”与“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从此我国工程学界真正有了统一的团体。到1949年时统计,该会会员已有16万多人。
193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武汉召开年会。上海分会提议,“本会为国内惟一工程同志组织团体,对于国内工程界有特别贡献之人物,为提倡起见,似应有予以荣誉奖励之必要”。第二年,董事会通过了关于赠给荣誉金牌的办法,规定,“本会对于工程界有特别贡献之人,得依照本办法赠给荣誉金牌”;获奖者应该是“(甲)发明:工程上新学理者:有裨于人类及国防之机械物品或制造方法者;(乙)负责主持巨大工程,解决技术上之困难以抵于成功者”。在颁奖程序上,符合标准者“得由本会会员十人以上用书面提经本会认可后,由董执两部聘请专家五人组织委员会审查之”,审查结果经董事会确认之后在年会时颁发荣誉金牌。
1935年的南宁年会上,经顾毓琇等人提议,审查委员会通过,学会把第一块金牌颁给了侯德榜,以表彰他在制碱工业上的重要贡献。侯德榜是写进了中学化学课本的科学家。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正如顾毓琇所言,“侯先生努力十余年的成绩,不但是国人所乐道,亦且为国际学术界工程界所十分看重的。最近美国化学会特请侯博士撰著《苏打工业》一书,现已出版,为该会专著(Monograph)之一。这种专著非世界上对于某项专门学术有极高地位者不能写,而侯先生竟代表中国的工程师,在国际学术界有这样的贡献,实在可与首创平绥铁路的詹天佑先生后先媲美了。”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说:“侯博士的著作现在风行各国,给全人类打开了制碱工程的秘境,比起苏尔维的硁硁自守来,侯博士的气度崇高,尤其值得赞扬。”美国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接受中国专家的著作列入丛书出版,在它的历史上确实是破天荒的。
此后,这项工程学界最高荣誉又陆续颁发过八次,获得者分别为主持陇海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凌鸿勋(1936年),主持修筑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1941年),主持甘肃玉门油矿开发的孙越崎(1942年),在国内创始制造柴油机及其他机器的支秉渊(1943年),抗战期间主持修筑成都等后方城市飞机场的曾养甫(1944年),负责修筑中印公路和铺设油管的龚继成(1945年),对兵工器材有重大贡献的李承干(1946年),以及完成花园口黄河堵口工程的朱光彩(1947年)。
九人的人生轨迹虽不尽相同,但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工程专家,都深受近代以来救国思潮的影响,抱定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目标。他们的事迹中可以发现两个共同点,其一,强调科技的自主创新,致力于把国外技术的本土化,把科技工作的目标瞄准解决本国的实际需要。比如,被誉为“中国的福特”的支秉渊,在1938年末造出中国第一部自制的高速柴油汽车发动机。三年后,中国的第一辆汽车随之诞生。支秉渊曾用近半个月时间,开着它从湖南祁阳出发,翻越贵川之崇山峻岭,抵达重庆,足见其性能稳定。其二,把科研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和民族复兴的大项目。比如,孙越崎开发油矿是为了解决民族抗战对能源的需要。而曾养甫组织在大后方修筑飞机场72处,则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前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