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
打击骗术的“理论基础”更应重拳出击
眉间尺

   骗术还有理论基础吗?有的。前不久,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一个叫做罗伯特·欧·杨的人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亿美元。罗伯特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偏酸性的体质导致了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因此,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是维护身体健康的良方。

   曾几何时,这套说法不但在美国大行其道,而且漂洋过海来到东土,成为一些虚假保健广告和吹得神乎其神的江湖骗子的“理论基础”,一些商家甚至还打起“弱碱性水”的噱头,有的出版社推出了《把健康“碱”回来》这样的书籍。事实上,酸碱体质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单靠饮食是无法改变人体的酸碱度的。如果说有些食物对人体有益,那也是由于它们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而不是因为它是什么“碱性食物”。

   究其根源,酸碱体质的歪理邪说之所以能蛊惑人心,和这套“理论”运用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酸性”“碱性”这样人们常接触、能听懂又不甚了解的科学术语有关。这也是伪科学或骗术最惯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这套“理论”击中了人们的健康焦虑。而这正是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节奏紧张条件下的现代人普遍的心理软肋。当然,也和打击“伪科学”的力度和方法存在薄弱环节有关。

   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治理“伪科学”的力度逐渐加大,民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科普、辟谣工作确实成果显著。但是,目前批驳和治理的对象多停留在对“伪科学”和谣言本身,对为其提供“科学依据”的那些“理论”的批驳力度依然不够。而从深层次来看,比起兜售几样无效的保健品或养生术,炮制酸碱体质论这样的“伪基础理论”更加可恶,因为后者不仅替前者圆谎铺路,而且给层出不穷的新骗术和伪科学鸣锣开道,甚至可能破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科学认知,从而把人的思维和行为引向迷途,这无疑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对这些“伪基础理论”更应从其滋长源头到传播环节全面重拳出击。对于媒体上散播的此类信息,首先要尽快删除,但不能一删了事,还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影响。这就要组织专业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辟谣、批驳和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免疫力”。同时,还应加重对制造、传播“伪基础理论”者的处罚,提高此类行径的违规成本,对心怀不轨者形成心理震慑。

   另外,不妨探索建立一种“传播补偿”机制,对于给这些骗术的“基础理论”提供传播平台,特别是为一己之利而推波助澜、误导舆论的媒体,以及为“伪基础理论”站台、代言的公众人物,除了追究责任之外,还应责令其为辟谣与科普传播作出等值贡献,从而为打击“伪基础理论”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