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惊闻某省城一家书店下月起要向所有进店读者收取20元门票,感到不可思议。书店开门做生意居然设门槛,很多网友也表示“没听说过”,不能接受。但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市场行为不会拍拍脑门就做出的决定,这一纸门票背后,必然内涵丰富。
纸价、店租、人工持续上涨致使书品定价高、店铺运营成本高,再加上电商、电子阅读的冲击,实体书店可谓腹背受敌。几年前逛书店,遇上喜欢的书就买,大多时候不太在意比网上贵个几块十几块,权当支持实体经济。但现在,把书翻过来一看价格,不得不犹豫一下,然后掏出手机上网比较。就这样,每次书店之旅基本都以带回一个文创小玩意而告终。
也许正如上述场景,很多人不知不觉也成了不太受书店欢迎的“蹭书族”——享受实体书店环境、看书选书,最后一本没买,这一群体和蹲在书店里看一天书的传统“蹭书族”又不大一样。近几年,开在大商场里的各种文创综合书店门庭若市,然而,很多店营收的相当一部分,恐怕是来自文创品和咖啡吧。
试着揣摩一下书店的“门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现在逛书店和看展览、逛博物馆确实有点类似,比如逛一圈能获取一定的知识,累了能坐下来喝一杯,临走可能还会买点纪念品。要为这些体验付费,好像也合情合理。但书店较之文博场所又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书店吸引客流之本是商品而非展品。即便是当下流行的新派书店,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也不过是消费升级的一种模式。就好比,某综合商场总不能因为顾客只来吃饭看电影、不买衣服就要收门票吧。
当然,在还没有人能回答实体书店出路何在的境况下,任何探索性的做法都值得尝试,门票制也不例外。关键是准入之后的体验,是像文艺图书馆那样能安静地坐下阅读一天,还是像书市那样能淘到一些便宜的打折书,或是能做到举办多元化的、引领大众内容消费的活动?如果书店的供应真正能值回票价,为大众提供更好的阅读空间,更有利于全民阅读,那收取门票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反正,书店收门票这事,还是市场说了算。作为一个消费者,是不用担心看不到书、买不到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