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山东高企红利足,“加计扣除”受追捧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马文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政追踪

    这几天,山东金立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徐宏有点着急,“前一阶段我们申请了10项专利,仍在等待批复,但今年高企申请的‘时间窗’即将关闭,让我们很着急。”

    “享受‘加计扣除’的企业数量两年翻了两番多,从2015年的1881家增长到2017年的7950家;加计扣除总额两年翻了一番多,从2015年的113.3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56.41亿元。”近日,在一场主题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科技、财政、税务三部门详细阐述了“加计扣除”的政策红利,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提到的两组数字也让徐宏尤为关注。

    用一块钱成本撬动十块钱效益

    “加计扣除”的核心红利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身为环保行业中小企业主的徐宏注意到,2017年山东省256.41亿元的加计扣除额,为企业减免税费60多亿元。这几个数字摊到数千家企业,虽然每家减免的并不太多,但对资金短缺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却有着“雨中送伞”的意义。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这项政策对高企优惠力度不小——一般企业是按25%交税,企业成功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则只需要按15%交税。

    与徐宏的角度不同,李储林更愿意从宏观层面上解读“加计扣除”的影响力——它之所以受追捧,不仅体现在减税上,还因为能带来更大的“红包”。

    在汽车营销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之后,凭着在长沙众泰的造车经验,苏金河两年前在山东成立了国金汽车公司,并以当年1.35亿元的研发投入享受到“加计扣除”免税1680万元,同时还获得了山东省市财政给予的研发投入后补助共1000万元。

    李储林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2016年,山东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出台了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加计扣除”+“后补助”,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双重激励,极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用一块钱成本撬动十块钱效益”,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力。事实正是如此,在“加计扣除”的刺激下,2017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经费支出达到1563.7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11%,比2015年度提高了0.2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未必全归于“加计扣除”,但“免税”的魅力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前者的科研投入。

    让利益相关方“拧成一股绳”

    对一些部门来说,税收增长是政绩,但对全社会来说,减税才是减负增效的根本。如何让利益的相关方“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需要“大气候”的倒逼,更需要改革精神,以及有关部门的魄力和智慧。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连续出台文件,不断扩大政策的惠及面及政策的优惠力度。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中均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在此背景下,去年3月,山东省科技、财政、税务和统计部门建立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环境、强化创新服务、提高地方重视程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打通“加计扣除”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政策红利正在显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126.4亿元,比2015年增长23.3%;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6076件,是2015年的1.66倍;全省企业输出技术合同18703项,成交额475.1亿元,比2015年增长70.3%……

    正是觉察到了上述一系列变化,徐宏有了申报高企的强烈冲动。他明白,高企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有实打实的效益,高企“朋友圈”的信息流通、资金流动等资源也更有助于自身成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