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近千个工科专业获得认证,既是对工程教育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近年来我国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工科建设启动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肯定。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超过9成的普通本科院校设有工科专业,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本科工科在校生数、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已占到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本科在校生总数、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3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居世界首位,比紧随其后的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三五倍。工程教育体量巨大,工程教育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看到我国近千个工科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工程教育的差距和不足。尤其是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如何提升工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对接好国家战略。如何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更多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并在世界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全球影响力,仍然是我国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
虽然我国高校工科在校生总量巨大,但是在新兴技术产业领域,仍然存在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将是人才缺口最大的专业。这说明我国工程教育在毕业生供给和产业需求上还存在结构性脱节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升级的需求,都对工科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要了解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甚至懂企业管理。在这一点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离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面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加强。
对此,工程教育需要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改革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服务好国家创新发展需求。要通过加强产学融合,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参与高校工程教育。在加快传统学科专业更新升级的同时,更要瞄准人工智能、网络科技、大健康等前沿科技发展趋势,优化专业结构,改变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面对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打破工科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融合,更注重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