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互联网时代的募捐更需公开透明
眉间尺

    “现在网络募捐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慈善募捐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带来的,应从改进和规范网络慈善募捐的运行机制入手。虚假募捐信息、善款流向不明是其中最受人诟病的两个问题,它们都与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有关。为此,平台应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近日,河南周口太康县有家长疑似利用3岁女儿进行网络“诈捐”,使网络慈善再度引起社会关注。从前些年刷爆朋友圈的“罗一笑事件”,到我们在生活中时常看到的“募捐”呼吁,网络募捐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问题,让人们在困惑中质疑:我们献出的爱心去哪儿了。

    对弱者的同情,本是人类的天性。慈善事业的发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善意之举得到正面反馈,慈善行为才是可持续的。如果爱心总是落入“伪慈善”的陷阱,不但会损伤人们的行善热情,而且可能败坏社会的整体风气。

    正因为如此,公开透明向来被视作慈善事业的根本理念和第一准则。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有时候难免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完成任务”,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捐赠者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客观上给更加阳光、透明的慈善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而且,随着互联网与慈善携手前行,募捐信息的发布成本更低了,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也更加方便。在互联网搭建的这条从善心到善行的“绿色通道”上,捐助者与受捐者实现了更加精准的对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爱心更加快速地奔跑、更加准确地抵达。据统计,2017年全年,首批互联网募捐平台合计募集善款超25.8亿元人民币,捐赠次数超过62亿次,相当于全民全年人均完成4.5次捐赠。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助力,这一数字是不可想象的。

    显然,互联网+慈善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介入越来越深,慈善募捐也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发生着巨大转型。现在网络募捐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慈善募捐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带来的。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改进和规范网络慈善募捐的运行机制入手。应该看到,近年来不论是国家立法还是有关部门管理都在努力适应这一转型。2016年正式施行的《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之后相继出台的文件也指出,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实际操作中,无论募捐发起者还是捐助者,对这些规定可能并不清楚,因此就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让慈善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阳光运行。

    同时,应该加强网络募捐信息平台的内部管理。当前,虚假募捐信息、善款流向不明是网络募捐中最受人诟病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与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有关。为此,平台应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既有序引导发布信息的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更要加强信息的审查甄别,及时准确地作出风险防范提示,还应把公开募捐信息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信息进行明显区分,不为不具公开募捐资格者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为捐赠者全面获取信息、准确判断信息提供帮助;此外,应该开发建立募捐信息追踪数据库,持续公布善款的使用进度、去向和清单,给捐赠者吃上一颗“定心丸”。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