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针对科研管理与考核的规则不少,繁芜的表格正是各种规则的具体体现。但过多过滥的表格,反映了对科研工作者履行规则的不信任。预防学术腐败,不能以某种有罪推论的逻辑,把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视为潜在的腐败分子。对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应更多地体现在事后监督阶段,而不是在每一个环节束缚科研工作者的手脚。”
“一天到晚填表,说今年发了多少一区文章、二区文章,哪有时间干这种事?我最多花5%的时间在这些对科研毫无用处的事情上。”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教授舒其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达对国内科研机构考核指标和程序的态度。
科研工作者忙于填表,牺牲大量科研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曝光“表格治学”现象的报道发表。尽管从高层到一线科研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这一困扰我国科研效率的体制机制问题,但是现实情况难言有明显改观。
年终总结、项目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报销单……表格的种类五花八门,填起来都很占时间,却都跟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句话,填了费劲,不填不行。
然而,这些表格的存在又是“理直气壮”的,并非如舒其望教授所说的“毫无用处”。以财务报销表单为例,限制多、要求细,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现实中,一方面给科研工作者“松绑”的呼声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加强科研管理的社会呼声也不小。一些试图绕过规则的科研工作者,被扣上了“套取科研资金”的帽子,接受纪律处分甚至被移送司法机关。
是规则出了问题吗?未必。一般来说,规则越细化,执行效果越好。我国针对科研管理与考核的规则不少,繁芜的表格正是各种规则的具体体现。
问题在于,如果规则的执行影响科研效率,难免使其初衷甚至合理性大打折扣。摆在科研界面前的真正问题,不是削减和消灭规则,而是更高效地执行规则。在计算机领域,存在“默认值”的程序规则,设定了默认值,以后的操作就无需重复确认。规则的执行,应当成为科研管理的“默认值”。
过多过滥的表格,反映了对科研工作者履行规则的不信任。预防学术腐败,不能以某种有罪推论的逻辑,把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视为潜在的腐败分子。对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应更多地体现在事后监督阶段,而不是在每一个环节束缚科研工作者的手脚。
不确定性和变动性是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一些项目表格要求提前告知研究的观点和创新之处,让科研工作者绞尽脑汁作既好看又不易落空的“预期结果”,明显有违科研规律。对于中长期的项目而言,需要使用的差旅费、仪器费等费用随时在动态变化,而过早过细的预算,非但起不了监督资金使用的作用,还阻碍了正常的科研进程。
过度依赖外部监督和自上而下的监督,以类似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考核科研工作者,是“表格治学”现象的制度根源。考核和监督科研工作者的评价者,尽管不乏学界权威人士,不乏有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但在学科和研究方向日益细化的背景下,依然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学术权力的掌管者脱离一线科研,又不敢放手,给一线科研人员最基本的信任。
建立和完善拥有自律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是恢复科研考核信任机制的根本方法。在一个学术共同体里,评价科研工作者可以不靠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项目,而是能否取得同行评价的充分信任。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危机,是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信任崩塌,一个科研工作者会因为自己的不检点而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破解“表格治学”之困局,不只在于制度层面的革新,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突破。用专业的精神办专业的事,摒弃人情文化和惯性思维,放手让科研规律主导科研管理,才能不断激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