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盖伦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1月30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于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直言,它是一件“天大的事”。
“非常非常重要,特别特别重要。”这句略带口语化的表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散发的纸质版材料中。为什么《国标》被如此重视,它如何制订,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
《国标》分上下两册,共约1000页。
2013年4月,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国标》研制工作,前后历时4年多,先后组织了几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参与《国标》研制工作的专家教授达5000多人,很多知名专家和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为什么要研制《国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关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制订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是回应总书记的最大关切。”吴岩表示,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这是“质量为王、标准先行”。
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
“物理学类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应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5名专任教师”“物理学类专业本科基本知识体系包括7个专业基础知识领域,23个核心知识单元”……这是“物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几条。
不同专业《国标》内容基本一致,包括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附录8个方面内容。
吴岩介绍,首次颁布的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也就是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所谓“自选动作”就是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注重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
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
有了标准,还得让标准发挥作用。
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广泛宣传解读标准,不仅要让专业的管理者掌握标准,还要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理解标准的内涵,共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本学校的专业发展标准,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
吴岩指出,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而且,教育部将把《国标》实施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对各高校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