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荟
前几期的《国家宝藏》中,沉睡千年的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走入人们的视野。说起来,这两件乐器还有一段音乐史上的渊源。曾侯乙编钟拥有十二音律,总音域多达5个八度,打破了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传统规律,而且超越了西方的七声音阶。现在网上普遍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发现,打破了“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中国最早的“七声”从哪里来?这就不能不提到贾湖骨笛了。
从1984年开始,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管身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共七孔。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副主任付晓东的话说,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已经能吹出七声音阶,而贾湖骨笛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也就是说在8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七音了,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只是又一个重要佐证。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至少有8800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笛”,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要早2000多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
真正让世界对中国音乐史刮目相看的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大多数骨笛为7孔,可以吹出“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最基本的音。这一批精致骨笛,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
这是意义非凡的发现。因为此前全世界都认为七声音阶是西方国家发现的。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与之同时期的其他旋律乐器却处于三声以内的音域范围。七音阶的产生,无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贾湖文化延续的1200年中,分别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音阶的骨笛、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七声以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渐进性。
贾湖骨笛的出土,强烈冲击了长期以来人们认定的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为主干的观点,不过要强调的是,贾湖骨笛只是证明了中国早在8000多年前就发展出了七声音阶,但七声音阶并不是谁传给谁的,而是世界各地的古文明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分别发展出来的。
不管怎样,贾湖骨笛的出土,在中国的音乐史上,乃至世界的音乐史上,都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颠覆了世界对华夏民族音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