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
今生无悔:他和她异口同声
本报记者 朱 彤 通讯员 乔 展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岁末年初,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十师和第一师。

    一个在祖国的西北角,一个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部边缘。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在一八五团一个连队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这样醒目的大字。同行的当地人说,这是兵团各边境团场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升旗、瞭望、巡线,一八五团职工马军武30多年如一日,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雪深及膝的艰苦条件下坚守,看护20多公里长边境线。马军武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屯垦戍边是兵团的神圣职责,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在第一师阿拉尔红色教育基地,年届八旬的当年“塔河五姑娘”之一的郭桂荣,回忆起当年火热的青春岁月,豪情满怀地说:“老一代兵团人引渠开荒、修路种树,靠着艰苦创业创造了奇迹。今天,兵团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始终在传承和弘扬,不断发扬光大。我这辈子都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第一师十二团的五个年轻的姑娘,天当被地当床,撕床单垫筐底,啃辣椒阻瞌睡,顶着酷暑,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在开挖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中,每天工作在12个小时以上,每天靠肩挑土筐人均搬运沙土72立方米,创下令男青年们都刮目的好成绩。她们在当年荣获了自治区“穆桂英小组”、兵团“塔河五姑娘”的光荣称号。

    好一个“无悔的选择”,一南一北相隔几千公里,不约而同,马军武、郭桂荣道出了心声。

    马军武、“塔河五姑娘”的事迹在兵团家喻户晓。他们是兵团几代人的杰出代表。

    秉承红色基因,兵团坚持“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根据屯垦戍边需要,所属团场大多布局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线。

    兵团成立60多年来,几代兵团人在亘古荒原上屯垦戍边,为新疆繁荣、边疆安宁、祖国强盛,贡献了青春和生命,培育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兵团精神成为兵团攻坚克难、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凭借这种精神,新时期的兵团正确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相继建立兵师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改革气息扑面而来。连日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兵团全面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取消“五统一”,建立职工合作社,彻底改变团场以往大包大揽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拿到兵团首个《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芳草湖农场22连职工杨振华说:“今后贷款、土地流转有了保障,自主经营权更大了,对未来发展更加有信心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