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生命奥秘的前沿探索者
——记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显全
张静晶
詹显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技术带头人和副主任,结构生物学与药物设计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的副主任,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室的主任,临床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学科带头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531”人才工程专家。现为英国皇家医学会(RSM)会员、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的国家代表,欧共体科技项目(COST)海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的项目评审专家。应邀为40多种国际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担任5种国际学术期刊的执行主编、主编、副主编或客座主编。被授予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潇湘友谊奖。

■聚 焦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由于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同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期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因此,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活动的规律,需要对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时代已经到来。

    中南大学教授詹显全正是一位走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前沿的勇敢探索者。

    华西十年漫漫求学路

    1989年,詹显全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学习预防医学专业,开启了他的医学研究之门。本科毕业后,他在华西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劳动卫生职业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劳动卫生博士研究生,师从王治明教授。

    这一阶段,他系统学习了流行病学和统计学,锻炼了极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在埋头研究的同时,詹显全对今后的研究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研究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实验室探索生命更本质的规律。

    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决定转博,开始选修《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等实验室课程,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了一个研究石棉致肺纤维化的机制的课题,最终以副指导老师的名义成功拿到了原卫生部课题的经费资助。

    1999年,詹显全博士毕业。当时,一个留在劳动卫生教研室的工作机会摆在他的面前,站在人生岔路口,一条是按部就班的教学科研路,一条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究竟应当何去何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让詹显全选择了后者,进入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后,师从陈主初教授。

    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

    进入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后,詹显全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课题方向:研究肺癌蛋白质组学还是肺癌差异基因克隆?

    詹显全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当时,肿瘤蛋白质组学在国内外几乎属于空白领域。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质组学在后基因组时代很重要,对蛋白质的研究能够真正揭开生命活动的奥秘,在对癌症、老年性痴呆、慢阻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质组技术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发展方向。

    詹显全坚信一个理念,“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领略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于是,詹显全毅然决定进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这片几乎未经开垦的领域。

    少有人走过的道路大多充满泥泞和荆棘,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亦是如此。

    “当时实验室还没有研究蛋白质组的基础设施条件,连做蛋白质组研究主要的仪器双向电泳仪和质谱仪都没有。”詹显全说,“那时候天天要跑到湖南师范大学去借用设备。”有困难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这是詹显全当时的信念,也正是凭借这种开疆拓土的韧劲和钻劲,詹显全成为国内较早研究蛋白质组学且取得显著成绩的学者之一。

    研究生涯的黄金时代

    2001年博士后出站后,詹显全赴美在田纳西大学和克利夫兰临床中心开展了长达十一年的研究,主要从事垂体瘤、视网膜病、胶质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疾病相关标志物和硝基化蛋白质的检测和鉴定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研究成果被刊载于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权威刊物如Mass Spectrom Rev、Proteomics、Clin Chem、Electrophoresis和Cancer Res等杂志上。

    在美国的十一年是詹显全研究生涯中的黄金时期。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前沿的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成果,受到了国际知名专家的熏陶和启迪,对蛋白质组和蛋白质学在概念和技术上有了全新深入的理解,课题设计、实验、研究等各项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拓展。

    这段经历对他的研究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他紧跟科学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了严谨认真、脚踏实地、细致深入、精益求精的科研习惯;也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科研的认识: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科学问题,推广应用有价值的结果,论文只是科研过程中的附属产品、是记载科研的过程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到医学领域的前沿——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

    湖湘大地显身手

    2012年2月,詹显全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全职回国,担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和结构生物与药物设计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特聘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疾病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及预测、预防与个体化治疗靶标研究。

    此后,詹显全与导师陈主初教授共同做了多方面努力,对推动国内蛋白质组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致力于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转化应用,成立了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二是建立了二级学科临床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正式作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可以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三是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项目,为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因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詹显全先后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531”人才工程,获得湖南省第七届“潇湘友谊”奖、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担任湖南省医学会第二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技术带头人等多个职务。

    科研是苦乐参半的事业

    如今的詹显全已经是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谈到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感触,他笑谈:“科研是一份苦乐参半的事业。”一般人只能看到取得成果时的鲜花和掌声,殊不知,鲜花和掌声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

    “科研工作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我来说,几乎不分工作日、节假日、白天、黑夜,为了写文章、赶课题,熬到晚上两三点睡觉都是常事,早上四五点就跑到实验室的常有,经常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几天。”但是,每当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时,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难以抑制,觉得付出的一切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多年的研究工作经历使他对科研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从事科研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领你克服科研中的种种艰辛。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具备前瞻性的创新思维模式非常重要,当你有了好想法一定要敢于付诸行动,只要方向正确,在行动落实过程中一定会碰到难题,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结出硕果。”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思路

    随着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精准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也遭到了一些质疑。詹显全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从2008年开始,他就开始思索如何将蛋白质组学研究与精准医学相结合。

    詹显全认为:“应该回归到常态来认识精准医学这个概念,不能过热也不能冷,精准医学这一理念应该是正确的、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它的生命力至少有100年,但精准医学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要真正实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逐步接近精准医学这一终极目标?要回归到个性化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他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认识: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人类健康保护过程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来说,预测、预防是上策,早期诊断、治疗是中策,晚期诊断、治疗是下策,但目前医院临床医生绝大多数干的是第三阶段的工作,精准医学严格来说应是个性化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后评估。

    特别是针对肿瘤这种涉及基因层面、转录组层面、蛋白质组层面、代谢组层面等多个因子的系统性疾病,传统的单因素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

    他认为,肿瘤研究应当从单因素模式转向多因素系统思维模式。而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模式的快速转变,人们可以对个体实现多组学分析、获得多参数指标用于个性化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将其贯穿到人类健康保护过程的始终,使千千万万人免受病痛折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