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尺
最近看到两则关于科技人物的报道,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其中一则标题是《朱有勇:我最喜欢的称号是“农民教授”》,另一则为《39岁清华“美女教授”候选院士 她到底有多牛》。应该说,两个标题都很醒目。但是,我以为,醒目并非科技人物报道的唯一要求,也不是最重要的要求。
在这个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以快速阅读的方式浏览新闻报道,因此,标题作为“第一印象”的地位更加突出。一方面,标题关系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醒目;另一方面,标题又传递出一则报道、一个媒体人,乃至一家媒体的导向、品味和情怀。
仍以这两则报道为例,看到《朱有勇:我最喜欢的称号是“农民教授”》这个标题,即便对朱有勇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联想到这则报道的主人公的事迹应该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要么是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在田间地头,要么是出身农家而不忘本。实际上,朱有勇教授不仅正是从农民子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一位很接地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农民教授”这四个字可谓恰如其分、画龙点睛。可见,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让读者对报道的内容心中有数,而且可以感受到报道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
再看《39岁清华“美女教授”候选院士 她到底有多牛》,其内容是清华大学颜宁教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颜宁教授年轻有为,在生物技术领域成就斐然,2016年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学术成就当然很“牛”。她作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157人名单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具有新闻价值,值得宣传报道,然而,这一切与“美女教授”这个“头衔”又有什么本质联系呢?当然,从新闻中的照片看,颜宁教授气质优雅,风度不凡。不过,就像一篇严肃的新闻报道从不会刻意去点明一个科学家的属相、星座那样,有品位的科技人物报道似乎也没有必要为吸引眼球而拿容貌说事。退一步讲,如果颜宁教授参加了时尚类或娱乐类的活动,相关报道使用“美女教授”之类的字样,或还情有可原,但一则科技报道却起如此标题,着实有些令人费解。如果要“上纲上线”地讲,那么,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看,强调候选院士的女性身份,而且刻意冠以“美女”称谓,反而是不尊重当事人的表现。
毋庸讳言,这类问题并非仅出现在科技报道中。近年来,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似乎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滋长蔓延。譬如,每年两会期间,总会发现一些媒体不亦乐乎地大谈、大拍会场上的“美女记者”“美女服务员”“美女代表”“美女委员”,以及委员、代表们的着装打扮、雷人雷语。应该说,这些内容作为“花絮”,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但如果过多占用宣传资源,事关国计民生的内容反而会被淹没、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所谈科技人物报道对焦不准、用词不当的问题,实际上是此种现象的一个小碎片。显然,这些现象不但无益于宣传报道的正确导向,而且有损于新闻专业性的要求。
诚然,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尤其是希望在人物报道中看到更多故事性的内容,这本无可厚非,科技人物报道也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变革创新,改进内容和形式,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比埋头猛跑更重要的,是找准方向;比连摁快门更重要的,是找准目标;比奋笔疾书更重要的,是找准语词。科技人物报道不能忘了自己姓“科”而不姓“娱”,只有聚焦于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及其社会意义,一切革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才能真正回应社会关切,发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