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
本报记者 崔 爽
环境之艰苦让“老公路”吴清杰震惊。身为进疆20年、筑路上千公里的山东路桥总公司的负责人,他清晰记得7年前刚到施工现场时的情景:茫茫戈壁一望无际,没水、没电、没信号;啃不动的囊饼子蘸着碱水往下咽;沿着设计单位留下的中桩花了一星期才走完50公里路;白天飞沙走石,夜里嗓子干得睡不着觉……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不见人,风沙石头跑,夏天像火烤,冬天像冰窖,一年不下雨,半年沙尘暴。”这句大家口耳相传的打油诗是彼时场景的真实写照。
如今建设者已经可以笑谈这些往事,因为攻坚克难之后,甜美的成果如期而至——高速天路京新线成功穿越大漠。7月15日,伴随内蒙古临白段、甘肃白明段、新疆明哈段同时通车,北疆和首都第一次通过“京新高速”直接相连。
以大漠戈壁为主、甚至穿过500公里无人区的京新线建设中,脆弱的生态是时刻悬在京新建设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清楚地看到,戈壁滩上每一棵灌木都经过了几十上百年的生长,施工过的地方树木被伐掉,大风吹过漫天黄沙,每到此时,大家深感痛惜。”吴清杰说。因此,在京新沿线,这句话被无数次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修建便道时设置路障规范行驶路线,决不能随意碾压其他地面;取过土的场地要进行整型保护,恢复其原始生态;沿线预留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保护好它们的水源。中铁阿拉善盟段项目总包部总经理孙玉国给记者讲起队伍绿色施工的趣事:为了引导工人不随地扔塑料瓶,总包部提出4个矿泉水瓶换1瓶水的奖励措施,最终顺利回收了三万三千多个矿泉水瓶。“电是自己发,路是自己修”,除了一条里程最长、等级最高的大通道,他们什么也不想留下。
在沙漠修基筑路,防风固沙是大事。通过取消中央分隔带、沿线种植红柳等工程和植物治理措施,京新线力图将沙阻的可能降到最低。尤其是植物固沙,沙漠上的植物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地下几十米的根系能够将流沙牢牢抓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铺越开,阻挡风沙的同时逐渐将京新线装点成沙漠中的绿色长廊。
7月15日的通车仪式上,烈日当空,短短半日已是酷暑难耐,而身旁的建设者代表们,已经在同样的严苛环境下坚守了几年。他们脚下用艰辛铺就的京新线,开辟了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新疆北部一条东西向的新通道,是北京到新疆最为便捷的公路通道,将进一步加强东、中、西部的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
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较2012年末新增4.1万公里,高速公路已覆盖约98%的城镇人口20万以上城市。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任锦雄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每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都是一个开始,它的带动作用会不断发酵,最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