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可这“鸠”和“鹊”具体是什么鸟,恐怕并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望文联想,“鹊”指喜鹊,那么“鸠”呢?斑鸠吧……毕竟常听到的鸟中带“鸠”字的,只有斑鸠嘛!但实际并非如此。占了喜鹊巢的,并非勤勤恳恳筑巢的斑鸠,而是红隼。带着好奇心去查百科,发现百科指出,“鸠占鹊巢”的故事里,“鸠”是红脚隼。等等,红隼和红脚隼是一种吗?还真不是!红隼别称茶隼、红鹰、黄鹰、雀鹰等,而红脚隼别名青鹰、青燕子、黑花鹞、红腿鹞子等。
原来,古人没有对鸟类进行科学系统地分类,他们所说的“鸠”,只是泛指一类外形相似的猛禽(例如来鸠指鹰,祝鸠指红脚隼),和斑鸠并无直接关系。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深究一下,都大有说道的地方,可见生活中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相信科学、相信专家、相信书籍、报纸、电视上说的,却从来没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构成我们世界的,99%都是假设。
什么是科学?《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的作者竹内薰引用了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的话:科学必须可被证伪。如果要总结这本书传递给读者最宝贵的信息,那么无疑是这一条。我们有一句古话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理念类似,那便是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放在今天的环境下,“书”的定义可被大大扩展。
现实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和它是否“科学”,根本就是两个维度的事情。
跟随作者的脚步,看他一步步向你展示构成这个世界的假设,感到自己内在的习惯思维一点点被打破。作者不遗余力地提醒读者,“科学本来就是一堆‘假设’”“不能盲目相信科学”。的确,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人类不断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让我们常有一种幻觉,相信科学能解释一切、解决一切。笃信科学的人,却往往忽视了科学只是提出理论、提出假设,并在这些假设的背景下尝试解释和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忘记了科学的意义,本身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
既然是提出假设,那么必然有被证明“正确”的假设和被证明“错误”的假设。被证明“正确”和“错误”的话,那么就亘古不变,成为真理了吗?并非如此。作者提出了“白色假设”“黑色假设”和“灰色假设”的概念。所谓“白色假设”,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假设。“黑色假设”与“白色假设”相对,而“灰色假设”复杂些,指那些难辨黑白的假设。它们彼此之间可能一夜之间就出现大逆转,也有的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有所变化。如作者举了额叶切除手术的例子: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以“额叶切除术”的发明获奖。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手术能有效治疗精神病。切除大脑额叶在当时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白色假设”。在许多年里,人们欢呼于手术效果,直到后来医学技术继续发展才发现这项手术的可怕之处,额叶是大脑中最高级的部分,可谓是大脑的“司令部”。逐渐地,“额叶切除术”在医学领域变得臭名昭著,也由“白色假设”堕入了“黑色假设”。
在这本书里,作者竹内薰不仅引导读者看清生活中以及头脑中那些层层叠叠、我们不曾注意过的假设,更深入探讨了我们对理论的假设性质视而不见的原因,以及科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回顾我们以前的科学教育,很少有对科学史的阐述。教科书和老师总是告诉学生一个定理是什么,却不会花费许多时间去讲如今这半页纸的理论当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被思考和被推导的,这正是“知其然”,却不知因何而“得其然”,也就更不会产生想要质疑、问难的欲求。
诚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如果你连假设都没有,就不会产生‘我要做实验’‘要观察实验结果’的想法”。要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认知是先决条件,如果大家在读完这本书后,开始尝试着对主导我们生活的习惯性思想、常识进行怀疑的话,那么我想作者的目的就达成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