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胜观察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几乎是人类永恒的困扰。
当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第三次探测到30亿光年前,由双黑洞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时,朝胜顿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似乎并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个宇宙里,什么都不会丢失。大到30亿光年前两个太阳转化的能量以引力波形式释放,小到中微子震荡的发现。
千万不要痴想什么“一了百了”的侥幸,就算是人死了,一辈子举止言谈的账都烂不了。
况且还有互联网、大数据。不论电脑还是手机,一键击出,一字飞去,一言成句,一句成文……那字那句那文就是你的见证。有时候想想不妥,想撤都不可能。此刻的不妥,也是思维过程的一个真实存在。
以前有句话,“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说的是上呈官衙的文书和诉状,每一个字都是无法更改的。学新闻时,老师也常常叮嘱,要对稿件的每一个字负责,因为今天的新闻是在记录明天的历史。
果然,几十年的新闻生涯,手中的笔在不经意中,记录了历史演变,有的美好、有的丑陋、有的前行、有的倒退……当过几十年记者的同仁,如果把自己发表的文字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有些文字由不得你不惭愧脸红……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满腔激情地指鹿为马,通宵达旦的文字垃圾,自欺欺人地助纣为虐……甚至不以为耻反倒自鸣得意。
原来,新闻对历史的记录,常常“偏以今是论昨非”!
元曲《桃花扇》里唱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短短五十年而已,竟似看了一场戏。朝胜也在金陵秦淮工作生活过,想想犹如昨日,屈指算算居然也快三十年了。这三十年台上台下的兴衰,也算看了个“半饱”……
如果过的是粉墨衣冠的日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忙慌慌、真真假假、磕磕绊绊、云云雨雨,那日子过得不像个日子。
可是,更多的凡人,几十年、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在浸淫琢磨一种手艺。或者说,靠一种手艺立身几十年,养家一辈子,传承几代人。那岁月才叫岁月!
自打电脑成了书写工具,用笔写字的越来越少了,用毛笔写字的更是凤毛麟角了。物以稀为贵,于是拿毛笔写字就不叫写字而叫“书法”了。
朝胜有幸幼时学过大字描红,当编辑时编稿还是用毛笔,所以对当下的书法,总有一种手艺的感觉。
一回和朋友欢宴,酒酣之际几位书法家展纸运笔,醉里泼墨。一位颇有功力的老书法家,写成一字点下最后一个“点”时,借酒感慨:“没有下功夫点过万点,如何能够点出今日之点!”
仅仅是一个“点”就要练习万次以上,您说不是手艺是什么?
书圣王羲之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唐代书论家孙过庭曰:“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个“点”成,尚且如此艰难,那一字一篇之功蕴含了千年手艺造化,人生百年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一笔一划,当为大功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人讲的三百六十行,大体是指手艺。制造业从金银铜铁到针织刺绣,建筑业从楼台亭阁到瓦灶绳床,饮食业从钟鸣鼎食到发酵腌制,木匠业从雕梁画栋到榫卯结构,娱乐业从戏曲杂耍到说学逗唱……
每一行的状元,都是千百年的匠心独运刻苦传承。多少手艺浸透了多少家族的骨气志气灵气运气,直至今日凝成了一个民族的骄傲——“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必将沛然于天地寰宇之间,也是永远丢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