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互联网时代,读书有必要带点仪式感
韩浩月

随想录

    从本月起,支付宝在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合肥五城市率先开通了“信用借书”服务,用户信用积分达到600以上,就可以从当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免押金借书,负责送书和还书的,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快递公司。

    这件事听上去挺浪漫,不禁让人想到求学时代通过在书中夹纸条交友的故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纸书、谈论纸书,本身就仿佛被加持了浪漫的光环,支付宝的“信用借书”,等于给这光环又添加了花边,多少都会让人有点动心。事实上有不少先行动的网友,通过“信用借书”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拍了照发在朋友圈上,当然,书是配角,主角仍然是晒书的网友,以及他们对读书生活的某种想象。

    笔者认为,“信用借书”在早期的新鲜感,可以满足一些用户的好奇心,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在用户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无法实现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法重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过去,在各大网络书店隔三差五的促销下,所有读者心仪的新书,很多都能在打折之后还能以“满200免100”的便宜价格收归囊中,但凡是爱读点书的人,家里书柜的存书,恐怕每周读一本的话,一辈子都读不完。

    年龄大一些的读者,对纸书阅读还有习惯性的依赖,而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电子阅读,手捧Kindle等电子阅读器,就像坐拥一座可藏书数十万册的个人图书馆,一次下载,终生免费阅读,很难想象他们会费心劳神地借阅纸书,要填申请,要选书,要收快递,还书时还要请快递上门……就互联网体验来讲,“信用借书”对于懒惰的网民来说,程式还是太复杂了些。

    如何提升国民阅读率,让大众阅读逐渐再热起来,这些年从政府到民间,无不为这个话题操碎了心。今年好歹收获了一个不错的结果,4月份一项大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网民“每天或每周都读书”的人数比例高达70%。从国民阅读率连续六年下降,到70%的网民“每天或每周都读书”,这个变化差异,显然不是来自于纸书,而是来自于电子阅读的快速扩张。

    在笔者看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推广纸书阅读,无法收到理想效果,这是互联网特质决定的,鉴于目前电子阅读的发展状况,以及网民社交需求分析,“信用借书”很容易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伪命题”,不过是互联网企业做的一项低成本品牌推广。

    起码在未来一二十年,纸书阅读和电子阅读将会并存。那么互联网时代纸书怎么读才有味道?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要拒绝各种读书活动的炒作。读书需要静心,想要认真地读完一本纸书,关闭互联网接入设施,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读几十页书,是现代人让纸书阅读回归本位的一种“保守”坚持。

    互联网时代,读书要读经典。在各种出版信息铺天盖地、图书品种五花八门的时候,选书成为一件麻烦事,而对于网民来说,选择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无疑是绕过烂书的一条捷径。人类出版史上留名的经典著作,从人文历史到文学名著,留给了读者以足够巨大的挑选余地,有时间读纸书的话,不妨从这些经典开始读起,无论在愉悦性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要超过那些花哨的商业文学书籍。

    当然,想把阅读当成一种消遣,读一些处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商业文学作品也无可厚非。但就算是享受一本网络文学作品,也有必要带点纸书阅读的仪式感——书桌前,阳台上,沙发上,关闭门窗,手机静音,权当互联网不存在,安安静静读片刻书之后,你会发现内心微妙的变化,这样的读书方式,才是真正的阅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