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虚拟现实产业峰会近日在北京召开,各路大咖云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院士、微软大中华地区首席技术官、HTC虚拟现实新科技部门副总经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互动体验副总裁……从阵容不难看出,学术界和产业界对VR(虚拟现实技术)的热情依然高涨。
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VR在军事、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慧城市、医疗教育等许多行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应用成果,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信息技术支撑平台、“VR+”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除了谷歌、微软、高通、三星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场,数百家初创公司也应运而生。VR+房地产、VR+家装、VR+旅游……“神奇”的VR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似乎与任何事物都能相连接。
创业市场的氛围更是热烈。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概有将近3000个VR创业团队,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覆盖了硬件、软件、内容、平台、媒体全产业链。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已有逾50家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自己已涉足VR产业链。
但与此同时,大部分消费者感觉VR还是个飘着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笔者体验过的两款头显效果差强人意,内容更是粗制滥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改进产品质量上,而是走家电等行业曾经走过的老路,打价格战。在深圳,头盔、一体机等设备的价格已经低到令人咋舌。
如何变现也成为困扰产业的主要问题。现在主要变现方式是线下体验店,但大部分体验店购置了许多昂贵的设备,内容跟不上,盈利能力有限,随后更是出现了倒闭潮。
但无论怎样,VR确实是一项可能的颠覆性技术。它将成为新的计算平台、互联网的入口与交互环境。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则预测,包括VR、AR(增强现实技术)在内的数字感知技术,将在未来5—10年迎来集中爆发期。因此,这是个有着无限商机的领域。
但以往经验表明,投机取巧者多半难以吃到蛋糕。如果说此前的狂欢快速完成了VR的科普,让普通消费者接触到这一概念和产品,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消费者用上、用好VR。不得不说,迄今为止,在个人消费者这端尚未出现杀手锏级应用。哪些场景是人们必须在VR环境下实现的、头显如何做得更小更轻更舒适、哪些内容适合VR化?这些才是创业者们的机会所在。
或许,风口上的猪真的会飞,但当这阵风过去,还是得有翅膀才能飞得起来。踏实的心态、过硬的技术、良好的用户体验,正是那对能在VR天空里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