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时光 再见
安 顿

窗外有风

    又见周末。

    不知道朋友中有多少人看过无字书《雪人》。我特别想分享这本书。我喜欢绘本,尤其是没有文字的绘本。总觉得那是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一种挑战。总有人认为绘本是专门为孩子做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会从中受益良多。

    今天的插图是宝宝在2012年看完《雪人》之后按照她的记忆画的,做了那一期我的杂志随笔栏目的主题图。《雪人》版本很多,我贴上中文版和其中一种英文版的封面,我觉得都很好看。

    分享一段和《雪人》这本书有关的、我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青春年华吧,也可能都有那种生活中曾经挥别的人。

    这几天身边总有人说到无字书,大家纷纷罗列出自己看到的那些无字却令人深感震撼、永难忘却的连环画。那一刻我满心都是至今最爱的无字书《雪人》。

    在认识很多绘本之前,我认识了英国童书画家雷蒙·布力格的作品《雪人》。除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这本绘本从头至尾都是颜色浅淡的图画。据说,世界上最神奇也最吸引人的童书都鲜有文字,因为每个孩子面对图画时都能结构出属于自己的故事继而产生自己对画面的解读。

    《雪人》讲了一个从相识到离别的故事。漫天飞雪的夜晚,无眠的少年打开门,发现家里来了“客人”——门外的雪人活了!欣喜的少年马上请雪人到家里来。高高大大、相貌憨厚的雪人特别开心。他跟随少年认识了家里的猫,抚摸了电视机,尝试将电灯开开关关,又将第一次见识的卫生间里的卷纸扯出来。随后,他跟随少年蹑手蹑脚上了楼,看到孩子熟睡的父母,充满好奇地“研究”了爸爸的假牙,试穿了爸爸的裤子。然后,少年邀请雪人一起品尝他亲手炮制的晚餐。雪人用什么回报少年的盛情呢?他自有办法。两人穿戴整齐,雪人带着少年起飞。他们飞过自家屋顶,飞过城市上空,飞过冰冻的河流,来到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他们彼此依靠着在栈桥上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感受彼此开始深起来的友情。天空中一抹红霞闪现,雪人带着少年飞回家。他们在门口拥抱告别。

    看过这本书至今三十年,我不止一次想,如果故事只讲到这里,该多么完美。然而,雷蒙·布力格给出了另一个结尾:少年一觉醒来已是阳光灿烂,他冲出家门去找雪人,只看到地上有小小的一个雪堆、一顶帽子、一条围巾和几颗小煤球——他的朋友已经融化了。

    我收藏这本书,缘于一位师兄。彼时他是我的学长,应该是互相有好感吧,在上世纪80年代,谁都不会主动表白。我们一起逃课看电影,在下雪的日子吃着糖葫芦爬景山,追遍中国美术馆的每一场展览。同时我们也知道各自心里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分别“倒计时”。他先毕业一年,会离开北京。那个日子就在那里,我们假装看不见。然而,它终究来了。那是唯一一次谈到离别。他说他会离开五年,我说那正是我大学毕业的时间。他不看我,只是说:“那时就可以结婚了。”少年人会天经地义认为这是个承诺,那时节时光还没有让彼时少年明白,很少有人能守一个承诺过一千年。

    最初的日子不好过,是煎熬,冥冥中等待了断。那年暑假的某个下午,我遇见《雪人》。站在外文书店的书架前从头看到尾,背对人群怕人看见这个家伙居然在流眼泪。我想起他,并且在一瞬间明白,雪人化了,是故事最恰当的结局。那天我带《雪人》回家,接纳了从此没有对方的生活。

    距离那场离别和那场顿悟,到今天,整整三十年。三十年中在茫茫人海中与无数故旧有过重逢,却唯独没有再遇见过他。时光以它的铁律证明了一件事,有些人走了就是走了,雪人化了就不会再重新来敲门,即使真有那么一天,开门的人也不是曾经的少年。悠悠岁月中的很多次,我们轻轻说“再见”,说话的人对于能否再见并没有把握,只是没有人忍心说“永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钢铁的时光多少还有它的仁慈,它教会人用过往的记忆印证雪人曾经来过,不再见,又如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