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日报社等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创·造大赛近日启动,让人没想到的是,围绕这次大赛的几篇文章引起公众热议。
文章里提到,近日公布的PISA2015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只有16.8%,这一比例是排名前十国家中最低的,甚至远远不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均值24.5%。
可能有人会说,这一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职业选择没有那么多,而现在兴起很多新兴职业,愿意当科学家的人少了,很正常。
但另一数字更说明问题。中科院一位研究员前些年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只比工人和农民排名靠前。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事实。不少知名科学家都表示过类似的担忧:如果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金融等行业,一个国家的长远竞争力在哪里?
确实,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少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的职业,与科学教育不无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都具有科学家般的好奇心和理想智趣,学校和家长要做的,是给予他们空间和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虽然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我国的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以“教”为主,少了引导和趣味。科学教育虽一再被写入各种文件,但其边缘地位从未被改变:科学课的师资匮乏、课标陈旧、长期沦为“副科”……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原因仍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事实是,只有跟升学、分数相关的“素质”才会被重视,如音体美等。同时,板子确实不能都打在教育身上,当快速追求名利成为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自然不在孩子甚至很多家长的选择之列。
但“大环境使然”不应成为我们接受现状的借口,恰恰应是下决心改变的理由。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都由科技创新引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科学教育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重视。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制约非常巨大。因而,世界各国无不将科技创新人才视为极其宝贵的紧缺资源,激烈的“人才战争”早已打响。如不尽早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不久我们就将感受到科技人才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损失。
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师资培养、评价标准等多方面,深化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更多机构参与到科学教育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尊重和体面的生活;家长们少些功利,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科学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确实困难重重,但如果连开始都没有,谈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