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药抗抑郁:传统医学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申明
项目组创建了国际先进的抗抑郁中药研究的技术体系。

    近几年,一些公众人物接连因为抑郁症离世,唤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重视。同时,也让一些之前对抑郁症不了解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抑郁症的调查报告,目前全球至少有3.5亿抑郁症患者,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显然,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抗抑郁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然而,当前我国抑郁症临床一线药物基本被进口药与合资化学药品所占据,且这些药物大多有起效慢、有效率较低、毒副反应多、价格昂贵等严重缺陷。
    对此,我国医药科研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药。“人们的广泛共识是,中医药对于慢性复杂疾病乃至一些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颇有成效,而诊疗的成本,相对于如今西医动辄使用高技术设备检查以及昂贵的药物要低廉得多。”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新药评价研究室主任李云峰告诉记者。
    基于此,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历时近20年,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以构建先进规范的抗抑郁中药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为突破口,通过筛选300多种抗抑郁中药,并系统解析其物质基础,阐明其抗抑郁的内在神经生物学调控规律,并成功研发了首个中药5类抗抑郁新药“巴戟天寡糖胶囊”等特色药物。形成多学科配合、多模型评价、多维度解析、多层次研究的研发策略,对丰富中医理论、探索中药现代化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该成果荣获一等奖。
    西药治疗抑郁症副作用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抑郁症不了解,认为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甚至有些“文艺范”地称这是“心灵的一场感冒”。正是因为公众对抑郁症缺乏了解,目前我国抑郁症就诊率和识别率都非常低,10个抑郁症患者中仅有1人接受了专业治疗。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持续出现无愉快感、绝望无助和无价值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食欲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李云峰说。
    其实与人们耳熟能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一样,抑郁症是一种复杂性精神疾病,是一种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脑部器质性疾病。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仅仅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症状而已。
    据了解,抑郁症还伴随有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躯体症状,如疼痛综合征、睡眠障碍等,这些躯体症状一方面造成抑郁症识别率低,另一方面也是导致抑郁症死灰复燃的主要残留症状。且抑郁症多次复发将大大降低抑郁患者治愈的希望,难治性抑郁患者面临的将是终生服药和反复发作。
    因此,目前临床抑郁症的治疗目标已由缓解提高到治愈,这一方面需要患者配合坚持巩固期治疗,不应随意停药;一方面也对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对情感症状和躯体症状双管齐下,尽量减少残留症状。
    “化学类抗抑郁剂由于作用靶点的局限性,往往对特定抑郁表型效果较好,但由于其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且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胃肠道不适、性功能障碍、代谢紊乱、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李云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基本被进口药与合资化药所占据,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抑郁上市新药很少。

     抗抑郁中药研发面临多项挑战
    “虽然至今抑郁症的病机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症是由遗传-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引起、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失调的复杂疾病,其属于中医郁证-情志病范畴。”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新药评价研究室研究员张有志说。
    据悉,中医药对抑郁症认识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中药因其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多系统调节特点,对于抑郁症治疗具有巨大优势。
    与西药的作用不同,中药着眼于“霰弹式”整体调节,针对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双管齐下,因此可能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多种抑郁表型都有效。
    “许多中药通过对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系统调节来发挥防治神经精神疾病的作用。”张有志介绍说,“中药治疗较少出现西药带来的胃肠道不适、代谢紊乱和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甚至会纠正疾病本身伴随的此类症状,从而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并有效降低复发率”。
    既然中药抗抑郁有诸多优势,为何发展如此缓慢呢?
    “中药的成分非常多,想从中筛选并分离出特定有效成分并研发成为新药,非常困难。”李云峰告诉记者,“由于应用基础研究滞后,中药抗抑郁物质基础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不明,致使我国抗抑郁现代中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成为中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瓶颈。”
    早在20余年前,项目组即在已故著名神经药理学家罗质璞等教授的倡领下,着手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抗抑郁药行为学评价体系和新药评价指导原则。尤其是近10余年,项目组在国家“863”专项、国家自然基金、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支持下,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率先通过综合集成、创建优化、制定标准等方式,创建了国际上规范先进的抗抑郁中药研究的“多模型行为药理学评价平台”和“行为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化学多层次研究评价技术体系”的抗抑郁中药评价体系。
    并且基于该体系对中药抗抑郁开展了长期而渐进深入研究,先后筛选300余种中药(复方),系统地发掘并阐明了巴戟天、小补心汤、无毒棉籽等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效应调控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郁症的“两阶段恶性循环”病机特点,并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个抗抑郁5类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

    筛选300余种中药,找到最佳药物

    “我们在发现抗抑郁中药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中药抗抑郁的物质基础。”李云峰告诉记者,只有正确解析了中药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才能为现代化中药抗抑郁研究提供科学线索和依据。
    借助药理学评价体系,项目组准确筛选出了具有明确抗抑郁作用的中药(组方),崔承彬、赵毅民等植物化学家采用植物化学技术体系对中药的有效部位或成分进行分离,然后继续用行为评价体系对这些提取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如此反复,从而确定该重要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成分(即物质基础)是什么。
    “神经生物学技术体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中药如何在体内发挥抗抑郁作用。”李云峰说。
    基于这三个有机结合的技术体系,项目组对中药抗抑郁开展了长期而渐进的深入研究,共筛选了300余种中药(复方),首次发现低聚寡糖是巴戟天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巴戟天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和袪风湿的传统中药,此前没有人想到巴戟天具有抗抑郁活性成分。”张有志告诉记者,由于与其他项目相比,巴戟天的的提取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项目组决定以巴戟天为基础开发抗抑郁新药。
    项目组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历时十余载,于2012年成功上市了抗抑郁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据李云峰介绍,巴戟天寡糖胶囊是目前唯一以寡糖为主要成分的抗抑郁药,其疗效与临床一线化药氟西汀相当,不良反应轻微,在2012上市当年即被评为新药重大专项“标志性成果”,并且被评为当年国内“十大重磅处方新药”。
    除了巴戟天,在筛选过程中,项目组还发现黄酮类成分是小补心汤和棉籽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并对其有效组分进行了系统解析,追踪发现了棉籽总黄酮、槲皮素-3-o-芹菜糖基芦丁糖苷、小补心汤总黄酮等系列具有抗抑郁活性的有效成分和新结构化合物。
    “本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寡糖的抗抑郁作用,这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物质类别,也给本领域研究者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张有志说。
    此外,项目组还从整体层面和细胞层面系统阐明了巴戟天、小补心汤、无毒棉籽等中药内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效应调控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郁症的“两阶段恶性循环”病机特点,部分阐明了中医郁证病机特点和发展转归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部分揭示了为何巴戟天、淫羊藿等补肾中药会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关理论将各层次研究整合起来,较好的契合了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整体调节理念,对阐明抑郁症发生及多靶标新药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李云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