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报道,还真想不到现在学校玩儿得可够“洋”的——“开笔礼”。在北京孔庙、南京大报恩寺等场地,刚开学的小学生们穿着汉服,写着毛笔字,接受老师为其点朱砂。据说这种听起来看起来都文化气息爆棚的“新式”开学典礼,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模仿。可笑的消息接踵而至,历史专家告诉人们,这个 “开笔礼”根本就不是什么传统,系“地方上创造的礼仪”。
这复古范儿,真是一点都不专业。难怪整个场面让人感到诙谐。一来,我们现在的学制本来就是“西学东渐”,与之相配的似乎更应该是开学典礼上校长的一场启迪心智的精彩演讲。二来,孔庙门前点朱砂,这样的儒道混搭,和孔夫子炼仙丹一样,完全是不明就里的简单站队,缺乏诚意。
实际上,“开笔礼”是不是真传统最多是闹点笑话,错了可以改,校长不懂专家懂。关键的问题是,开笔礼结束之后呢?学校究竟是心有所属,想在自己的新学期计划和建校纲要上列入“传统文化”一项,并进而使之成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还是脱了袍子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孩子们也继续啃英语、攻奥数,拼小升初,继续数理化,高考倒计时?再进一步推想,这一场下来,服装道具再加上文物古迹场地费,都得花点钱,难道学校的醉翁之意是在于家长的钱包?前者我们自可稍安勿躁,以观后效,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慎重对待了。
社会呼吁传统文化回归,但在教育界,需要注意近些年花样翻新的表面文章,乃至是可能存在的挂羊头卖狗肉情况。听闻有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即有家长跑到学校抗议,表示这个没有用,我家孩子不能学。学生家长固然有些实用主义,但校方不可谓没有责任,起码说明,学校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假如学校不是真正理解传统,对文化传承没有发自内心的认识和信仰,所推所行并非出自树人育人的本意,扔给一本书就让孩子们生吞活剥,足令人对其用心和态度生疑。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玉帛本身不是礼,恭心敬献才成为礼,钟鼓本身也不是音乐,虔诚地演奏才能成为音乐。夫子有幸,无缘亲睹今天的“开笔礼”,但学校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学学夫子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