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两汉皇帝的阳宅和阴宅
文·填下乌贼
高颐阙

    西汉立国之初的60年,一直以秦亡为鉴,几位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对百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很快。汉武帝登基后,对外开疆拓土,对内独尊儒术,走上了“内圣外王”的统治之路。

    两汉一共四百余年,坦率地说,武帝以后的列位皇帝都是吃先人的老本。而中国建筑也在两汉时期得到了飞跃发展,被誉为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体表现在:

    第一,建筑的基本类型都确定了,西汉的宫殿、宗庙、陵墓、园林、民居,东汉的坞堡、寺庙,基本涵盖了方方面面。

    第二,房屋木构架的主要形式确定,抬梁式建筑和穿斗式建筑成为主流,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第三,斗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中国建筑独一无二的标志。

    第四,多层重楼建筑逐渐兴起,台榭建筑在东汉末年逐渐淘汰。

    第五,皇室、权贵的居所越发富丽堂皇,占地面积极为可观,蔚为壮观。

    第六,柱和墙结合使用,柱子成为主要的承重结构,这也是后世砖木混合结构的基础,做到了“墙倒屋不塌”的要求。

    第七,五种主要的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其雏形都已经出现。

    第八,出现了类似吻兽一般的装饰构件——鱼虬尾,这也是后世屋顶的鸱吻的前身。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进入了体系的形成期,对后世的影响堪称巨大。我们今天参观东方三大殿(故宫太和殿、曲阜大成殿、泰安天贶殿,均为明清建筑中的翘楚典范),必定会被它们的雄伟身躯、精美面容所震撼,但寻根朔源,三大殿的基础格局、局部细节,都能找到汉代建筑的历史遗风。

    两汉的皇宫、皇家园林、皇陵都效仿秦朝规制,《三辅黄图》记载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高可越城、长可跨池”“金铺玉户,华缞壁铛”“千门万户,周(长)二十余里”,单单一个长乐宫,面积就有今日故宫的8倍之多,可以想象汉室皇宫的奢华、瑰丽。

    汉武帝大造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城,方圆300里,有灞、浐、泾、渭、沣、镐、涝、潏八水出入其中,即所谓的“八水绕长安”。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华美的宫室群组,是秦汉时期宫苑建筑的典范。

    而西汉的帝陵则星星点点分布在渭河平原上,2012年我驱车经过这些帝陵时,夕阳西下,巨大的覆斗封土堆阴影完全笼罩住路面,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帝陵中最高大雄伟的,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54年,修陵就修了53年,起先每年国库收入的1/3用来修陵,到了汉武帝执政晚期,为了加快工期,不惜动用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用于茂陵建设,深刻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

    说起汉代墓葬,必须要提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金缕玉衣”,一个是“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大家都很熟悉,用金丝玉片穿缀成殓服,古人相信可以保证尸体不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而黄肠题凑则是建筑学里的概念。

    帝陵的地下宫殿其实和地上宫殿一样,也有宫室、走廊、穹顶、门户之分,但汉代的黄肠题凑是中国列朝列代皇陵中独一无二的。

    所谓“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条,长90厘米,高宽各为10厘米;所谓“题凑”,指的是一种摆放方式,层层铺垒、端头内向。“黄肠题凑”顾名思义,就是用大量的黄心柏木层层垒加,端头全部向里,构成一个巨大的四面木墙,保护墙内的棺椁和最贵重的陪葬品。茂陵的黄肠题凑用了15880根黄心柏木,这个数目令后人无比吃惊。

    严格地说,黄肠题凑是西汉特有的葬具,到了东汉,一来国力渐衰,柏木产量大大减少;二来砖室墓盛行,木椁墓逐渐退居二线,所以方石取代了黄肠,但还是题凑的方式。只是汉代以后,大型墓葬均实行前中后三室制,题凑这种堆积方式的丧葬习俗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东汉皇陵改西汉皇陵“帝后同陵不同穴”为“帝后同穴合葬”,又废除了“一帝一庙”的宗庙政策,改为所有先主神牌共进一庙、集体祭祀,这固然是东汉厉行节俭的反映,但也无意中将皇室丧葬礼制基本定型,一直影响到明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阙。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陵墓面前一种表示庄严的装饰性建筑构件,兼具引导指示作用。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精美的石刻珍品,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汉阙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

    总体而言,西汉的城市布局、建筑格调,比之东汉,显然更为工整、庄严,这一切,都归功于将作大匠阳城延的辛勤汗水,阳城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载入史册的政府工官。但是,东汉也有东汉的特点,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7年左右),来自天竺的佛教传入中国,这不仅是宗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多古代建筑,一半都和佛教有关,比如各种寺庙佛堂、宝塔石窟等。

    今天,建筑学家按照历史断代法三分中国古代建筑,分别是汉式建筑(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宋式建筑(公元582—公元1368年)和清式建筑(公元1369—公元1911年),正是汉式建筑打下的坚实基础,宋式建筑和清式建筑才有了发挥的余地、光大的可能。可以这么说,没有汉式建筑的奠基作用,我们今天估计看不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宫殿、宗庙、寺庙和石窟,这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