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FinTech来袭 倒逼传统金融变革
文·本报记者 王 怡

■第二看台

    “未来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很快将会取代互联网金融。”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日前指出,未来将“传统金融”和“新金融”对立的局面也会逐步转化为加速融合。近日在野马财经举办的“FinTech 2016峰会”上,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表示,在旧的金融秩序里,传统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享受着金融牌照带来的丰厚利润。竞争虽有,但是很难从根本上进行触动。FinTech企业的兴起,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倒逼式的竞争压力。

    在支付、借贷等领域,科技金融的发展更为纵深。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便捷了生活,也触动了传统银行升级业务,改善服务。花旗集团近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客户数量快速增长,科技金融已经突破了颠覆银行业的临界点。这样的竞争会帮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更多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近三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却认为, “今年以来,大家谈论的主题从去年的‘互联网金融’变成了‘金融科技’,并不是互联网金融、P2P怎么样了,而是之前在此基础上搞的很多东西偏离了初衷。”他指出,参考出现大量风险事件的P2P网贷、理财平台等的前车之鉴,究竟什么是金融科技、如何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等问题,在行业发展之初就应思考清楚。

    在美国,在传统金融体制已经比较完备、成熟的情况下,Paypal(贝宝)、Lending Club(P2P平台)、On Deck(小型借贷平台)等FinTech公司依然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体量庞大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投行。为此,花旗银行在银行内部通过引入更多的互联网新技术创新,来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以前花旗的电子银行安全认证工具,是一个物理的电子令牌,如今彻底被更新为手机APP。同样作为传统银行的富国银行,每年在新技术方面的投入超过60亿美元。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是与FinTech公司直接合作,甚至是投资。比如,大通银行与MCX(二维码扫码支付公司)合作,将8900万个人客户开放给MCX,以此给自己的零售客户提供全新的支付体验;大通银行还与On Deck合作,借助后者大数据挖掘和信用评价技术,拓展自己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世界银行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仍有27亿人口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欧美盛行的FinTech和当下国内大热的“互联网金融”可谓不谋而合。国内传统的金融体制同样造成普惠金融供给的不足,国家才出台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积极呼吁和鼓励引导的政策。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保险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具有覆盖广、成本低、易获得等特点,成为普惠金融主要内容。

    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核心在于大数据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借助于这两者的驱动,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成为了金融科技的显著特点,并迅速“秒杀”传统金融服务,覆盖到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人群。

    在金融科技领域,从技术角度出发,大数据风控技术下的信贷与信贷流程升级再造或许是各家企业的命门所在,也应该成为值得关注的两个点: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大数据风控。技术改变金融,改变风控是关键。比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更好地识别某类特定人群的风险,并基于对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定价,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最新的金融科技中,大数据成为金融变革的重要引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称,目前大数据已经进入新的产业高度,数据显示,大数据在金融、能源等全球7大领域中,价值估算已经达到3—5万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成就金融科技。“只有高质量的大数据才能够成就新金融。”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再平指出,未来大数据风控或许可以很好地服务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是天生的中介,作为中介的银行,在过去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去完善一项业务,而大数据可以极大地缩短这一周期,例如信贷类业务,通过新的非金融数据的引入,银行可以更加迅速地完成客户分层等工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