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9日 星期四
红色星球,心向往之
— 登陆硬科幻热门目的地·火星

    文·张德强

    6月6日,荷兰“火星一号”机构宣布,100名宇航员候选人将接受测试,通过测试的40人会接受下一轮挑战。据新华社报道,最终选出的24人,将成为首批在火星定居的人类。

    “火星一号”是一家非营利机构,目标是在2026年前后实现火星移民。在宇航员招募阶段,共有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人报名。“火星一号”强调,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各批次宇航员需要在火星上设法生存。这项计划因而引发了诸多争议,有科学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一场靠“靠赚足眼球来吸金的商业真人秀”,并且尖锐地指出,“火星上的移民能活多久,是由他们能筹到多少钱决定的。”而这项计划的发起人,也曾经承认“移民火星也许不能如期实现”。

    抛却“火星一号”商业炒作的纷纷扰扰,20万志愿者报名参与这一计划,则真实地传递出人们向往火星的心情。

    漫长的旅程,足够酝酿浪漫的故事

    火星,无来由给人以不好惹的印象。

    历史上西方人给太阳系诸行星先后起了神话中的名字,火星得到的是马尔斯(Mars),凶恶暴戾的罗马战神。金星的名字维纳斯(Venus)就要引人遐想得多。但事实恐怕正好相反。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终于获得足够的技术,通过探测器近距离窥视这几位神祇,结果发现,金星大气层有厚达几十公里的含硫气体。如果打算坐飞船抵达金星的话,就要先承受硫酸雨的洗礼;侥幸着陆后,还得忍受女神热情到让人融化的400摄氏度以上高温。

    相较而言,火星反而是对人类最友好的行星,而且距离也最近。

    火星探险也是硬科幻电影较青睐的一个素材。20年来,好莱坞拍摄了三部较有影响的火星探险电影。不同于软科幻经典《星球大战》、《星际旅行》,这三部影片《红色星球》(2000年)、《火星任务》(2000年)以及《火星救援》(2015年),都在人类现有科技水平上稍作夸张,考虑到了登陆异星大部分可能遇到的险恶情况,因此都带有点纪实探险片的色彩。

    星际旅行,首先遇到的现实问题是航程与给养。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点5500万公里,2003年发射的“勇气”号(Spirit)探测器,耗时七个月才抵达火星大气层附近。在火星不能滞留太久,《红色星球》里,宇航员们要在短短一天半之内完成所有检修和考察任务,并且找到返回舱。工作因此变得异常艰巨而艰险,人性的脆弱和自我牺牲精神都得到考验和展示,自然这也是故事戏剧张力的来源。

    同时,漫长的航程,也给浪漫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当罗比终于九死一生,回到在火星轨道运行的飞船母仓时,迎接他的是美丽的指挥官凯特。片尾罗比意味深长地旁白说,“返回地球的航程有三个月,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对方。”

    谁曾经住在这里,谁主宰这里的未来

    《火星任务》里,第一批火星探险队遇险,第二批救援队伍接收到求救信号便出发。等他们抵达的时候,幸存者已经独自苦熬了三个月,仅仅依靠在地面基站种植的蔬菜维生,精神濒临崩溃。而在去年上映的《火星救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具体而棘手。马特·达蒙扮演的马克博士,被迫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火星农场主,这还要依赖他丰富的农学和化学知识,在基地里靠着密封仓和自造的水分来种植土豆。

    火星题材电影,往往还试图面对另外两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火星是否曾经存在文明,火星是否还可以改造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家园”?

    第一个问题,《火星任务》给出自己的解释:火星曾经拥有生命的宜居环境,是小行星的撞击毁掉了火星生态圈。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火星原住民选择了离开。而在走前,则向距离最近的地球撒播了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也是起源于火星。这个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解释并不陌生,科幻界一直流行着地球生命源自彗星或小行星的若干说法。

    而第二个问题,则更有现实性,需要脚踏实地去苦干。移民火星,先要改造本已相对较好的自然环境,引力问题可以暂时不考虑,但空气和水必须被发现或创造出来。《火星救援》里马特·达蒙尝试了自己造水,并取得了成功,但那毕竟是小规模的制造。大量移民需要广阔的水面。

    金·史丹利·罗宾逊的史诗科幻小说《火星三部曲》中,人类依靠科技力量,融化北极水冰,以及通过核反应,爆引出火星丰富的地下水,实现了对火星表面的彻底改造。在小说第三部《蓝火星》里,火星上已经有庞大的远洋舰船了。

    空气呢?同样亟待解决的还有足够的氧气,这是火星所匮乏的。《红色星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这个。他们的最初设想是,通过无人飞行器撒播能在火星环境下生存的藻类来制造空气。这样,未来的星际旅行者也许有一天可以摘下宇航服面罩,实现自由的呼吸。

    也许只是个故事,也许是对未来的预言

    即使考虑周全,准备充分,星际旅行也充满不可测因素。太阳风可能破坏与地球的通讯,骤发的巨大太阳辐射也许会损坏飞船船体;就算他们安全抵达火星附近,一点点计算失误都可能导致宇航员遭遇生命危险。比如倒霉的马特·达蒙遭遇火星风暴袭击;或者《火星任务》里,仅仅因为救生绳太短,康妮·尼尔森就永远失去了自己亲爱的丈夫。她不顾一切地启动喷气飞行器,想把正在朝着火星大气层坠落的丈夫救回来,罗宾斯为了妻子不冒这个险,毅然摘下了面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影片,只是个故事,但我们知道,这也是对未来的预言。当我们准备向着深邃无边的宇宙出发时,当我们打算离开地球母亲去看看更广大的世界时,一定需要有无数的先行者去探路、去牺牲。他们身上,承载了人类最伟大的探索与献身精神。

    (图片为《火星救援》剧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