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筑春秋
商朝被暴君和狐狸精搞完蛋后,来自陕西的姬姓贵族夺取了天下,周朝开始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正是他为了美女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西周王朝在公元前771年覆亡。
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焚毁了西周富丽堂皇的宫室,故而,我们今天看不到西周王宫的遗迹。
此次事件不仅是东西周的分水岭,更关键的是,它开启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先河——“除旧迎新”。一旦新朝取代旧朝,胜利者往往会把失败者的财产全盘接受,同时焚毁前朝宫殿——让你无家可归!从精神上摧垮敌人的意志。
秦始皇统一六国,迁徙六国王族到咸阳看管居住,焚毁六国宫殿;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立刻就焚毁了咸阳宫、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匈奴前赵攻破都城洛阳,纵兵烧掠,太极殿惨遭焚毁;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宫殿,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元朝皇宫主殿前为大明殿,后为延春阁,朱元璋收复大都后,拆毁了大明殿,又用土山掩埋了延春阁——即今天的景山。
值得庆幸的是,满清入关后继续定都北京,沿用前朝皇宫,并未拆毁重建。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一雄伟壮丽的明清皇家古建筑群,真是十分侥幸!故宫凝聚了中国列代古建的精华,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
虽然西周的王宫我们是无法得见,但是,西周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有一项开天辟地的大举措,值得大书特书,就是城市规划的格局。
经过夏商两朝的积淀,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姓姬名旦)写就了一本弘扬礼法的图书,即《周礼》。《周礼》中有一篇《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印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考工记》指出匠人(建筑师)的职责有三:第一是“建国”,即给都城选择位置,测量方位,确定路程;第二是“营国”,即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道路;第三是“为沟洫”,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及有关附属建筑。匠人的总领导,他的官职是“司工”——在古代中国工官表里,这是最早的职位。
《考工记》里有一段非常出名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思是说,大司工营造都城,每面边长九里,含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为“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
我们今天看北京城,基本就是按照这段话来设计的:北京内城南城墙,由东向西分别是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三座城门;而故宫东边是太庙,西边是社稷坛。
西周开创了宗法社会的先河,以礼法、教条规范社会道德,商纣王时代男女裸身相戏于酒池肉林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具体反映到建筑上来,就是房屋也分出了高低贵贱,君主的宫殿等级要高于封国诸侯的,诸侯的高于卿大夫的,大夫的高于庶民的,而奴隶是不配拥有住宅的。
比如说,建筑的木构件上要涂刷色漆防腐,所谓“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说的是君主的宫殿柱子可以刷成丹红色,诸侯刷黑白两色,卿大夫刷青黑色,士只能刷土黄色,而庶民是没资格刷漆的,也刷不起,古代的植物大漆是战略物资,用途很广,产量不多,国家要管控的。
西周的都城遗址虽然有待实物印证,但是,不代表西周的古建就断了档,陕西凤雏建筑遗址、召陈建筑遗址,据专家推测,都是西周时期卿大夫的住宅。
陕西凤雏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遗址,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
这座建筑遗址保持着若干项“中国第一”的记录:
第一,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合院,房屋布局和今天的四合院相比,并无太大的差异。
第二,这是最早的两进式组群,院子与院子串联布局。
第三,这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建筑组群。
第四,这是第一个完整的“前堂后室”建筑。
第五,这是中国第一个有照壁墙的建筑。
第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这里发现了瓦片!标志着从西周开始,建筑物告别了原始的茅草棚屋顶,开始有了瓦片防水。
凤雏遗址发现的板瓦、筒瓦、脊瓦和瓦钉,数量并不多,据推测,可能只用在屋脊、屋檐等关键部位。但是没关系,到了下一阶段——东周,瓦片大量运用在民宅,而且出现了砖头。从东周开始,中国古代建筑土木砖石四大系统才算集齐。
纵观西周时期的建筑,上承夏商建筑之遗风,下启春秋战国建筑之萌芽,逐渐抛弃了原始的“茅茨土阶”做法,使用瓦片来做屋顶防水工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砖头的发明、使用,使房屋的抗震能力更上一层楼,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我们今天经常说“秦砖汉瓦”,这是不严谨的,砖瓦都是在周代发明的,只是到了秦汉以后,具有装饰效果的瓦当、砖雕被广泛应用,这才孕育了“秦砖汉瓦”这个成语。
因为西周制订的《周礼》,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了二百多年的统治岁月,故而,对后世的影响堪称巨大。西周的城市规划、建筑等级等制度,也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清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