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首届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在沈阳农业大学举行。视觉中国 |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张盖伦
4日,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受害者芦海清的哥哥芦海强在微博上公布了嫌疑人滕某的精神病学鉴定结果。鉴定意见显示,滕某患有抑郁症,“对其2016年3月27日的违法行为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芦海强连发了三个“为什么?”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鉴定结果。芦海强在自己的置顶微博写道,他永远无法忘记接到校方电话得知弟弟死讯的那一天。那天,他才知道,上大一的弟弟在自习室内被室友滕某杀害。“身中50余刀,头颈断裂”。
悲剧发生的确切原因或许难以说清。可能是此前两人矛盾累积,可能是盛怒之下又被刺激,也可能如滕某父母所说,是滕某高中阶段所患的抑郁症影响了其言行。
但悲剧发生,需要各方反思。其实,四川师范大学于2015年10月举办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会,从2003年起该校就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新生入校时,学校还为每一位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评估……
尽管有层层防护网,校园内的这起恶性杀人事件还是发生了。
被隐瞒的抑郁症
滕某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滕某中学时代曾两次割腕自杀,其间一度休学。但“为了孩子名誉”,在入学时并未告知校方。
然而,滕某在参与入学之初的四川师大全校新生心理问卷普查时,并未进入“心理异常预警名单”,校方组织的日常心理健康汇报中也未出现过滕某的名字。
不过,据专家表示,心理测评量表只能代表填写人当下或短时间内的心理状况,也不排除填写人故意隐瞒自己真实心理状态的情况。
患有心理疾病,在滕某父母看来,是一件“影响孩子名誉”的事情。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疾病更易获得同情和接纳;但对于心理疾病,中国人习惯将其和个人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异常”,或者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安全隐患”。所以,个人如果被贴上患有心理疾病的标签,他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都会受到影响;而外界,或许也会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估一个饱受心理疾病折磨的病人。
这是一种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因为对这种“受损身份”避之不及,一些存在心理困扰的高校学生,会在填写问卷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自己的测试看起来“正常”,躲开学校可能的“危机干预”;也有些明明受到负面情绪困扰的学生,不愿意前往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羞耻感”削弱了他们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勇气。
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已经成为问题。
一项2002年针对合肥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中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占比为23.7%,2003年在邯郸市的一次调研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19.9%和21.8%;2011年,研究者对北京6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占到了25.89%……
从辅导员到班主任,从学院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分级分层的心理健康监视系统,在掩饰性较强的心理疾病面前,可能也会失去作用。
高校学生的那颗心,该如何得到更好呵护?
未必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
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的林若(化名),曾陪着自己的好友对抗过抑郁症。
她的挺身而出,也是出于同病相怜和无可奈何——好友在一所知名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后,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感到承受了更大压力;而林若作为一名前抑郁症患者,勇敢承担起了陪好友度过抑郁岁月的重责。
因为抑郁曾困扰了自己四年,林若得以敏锐地发现好友的不对劲。“那段时间,我和她吃住都在一起。我发现她的失眠越来越严重,对周遭一切事情都有一种‘失控’的感觉。”林若说,她接触的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其抑郁的源头,就是父母的期待和自己期待的不一致——想照顾父母的情绪,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想法,他们不知该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渐渐就开始埋怨自己,进而否定自己,产生负面情绪。
好友一开始也很抗拒进行心理咨询,但是林若还是把她劝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但效果并不好。“有抑郁症的人,其实很难顺畅表达自己,可能要想很久才能说出一两句话。但学校老师是不会等你的,时间到了一次咨询也就结束了,时限给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更大压力。“
林若分析说,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实践经验未必充分;做事还是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做派”,“对学生没有那种‘爱’的情感”。他们能够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小烦恼,但未必能hold住抑郁症这样真正的心理疾病。
林若开启了“全程陪护”模式,用她曾对抗抑郁症的经验,让好友从这场心灵的感冒中走出来。“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校外接受心理咨询,如果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不给力的话,他们其实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她的感受和西安科技大学法学院教师刘蓉洁的调查结果也相吻合。刘蓉洁曾对北京地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做了调查,发现其提供的服务项目、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存在明显差异;心理咨询专业队伍急需壮大,专业素质也待强化。
高校学生在烦恼什么
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魏霖静之所以开始接触心理学,也是因为她发现懂点心理学能更好地与学生打交道。
魏霖静至今还记得,自己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出现过严重心理问题,校方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后,其短期内依然无法康复。“不得已,只能将他劝退了。”为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时,魏霖静内心五味杂陈。她深知,一个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因为心理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对他个人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种打击。
之后,魏霖静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一名兼职咨询师。
甘肃农大有近18000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人员2人,兼职6人,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者6名。
和此前诸多研究结果显示的一样,学生咨询魏霖静最多的问题,大多与学业或者人际交往相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蔺桂瑞等曾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困扰、就业压力、大学适应困难、专业认可偏低、恋爱忧愁难解、忧郁情绪增多和心理危机不断。
愿意来到心理咨询中心的,至少面对自己的心灵困境,给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感到烦恼。我会建议他们静下心来,先别只顾着焦虑。毕竟,还没了解自己的专业,怎么就知道不喜欢呢?”魏霖静说,一些学生只是听说自己所选专业前途不妙,就会陷入焦虑。她会建议学生扩大视野,自己做出对专业的独立评判;如果学业成为了学生的心头刺,她提出,不如暂且将学业放一放,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多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周遭环境,进行主动调适。“当你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此时就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了。”魏霖静说。
而蔺桂瑞也撰文表示,要真正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群体中多发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培训;并构建一套全员参与的完善的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体系,让每一颗受损的心灵,能及时得到阳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