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四月的太行山,草正绿花刚开,是一年中最美的开始,却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仿佛悲泣的母亲,哀悼着自己的儿子。
岗底村漫山遍野的苹果花开了,每年到了疏花疏果的关键时期,都会看到李保国的身影,今年,苹果花依旧开了,却独不见李老师来。
葫芦峪矮化密植核桃林绿了,今年的叶子格外俊,如同打了胜仗的士兵等待将军的夸奖,却再也等不来,培养它们成材的那个人了。
“老山人”走了
4月10日,河北的农业科技人员朋友圈被一则悲痛的消息刷屏。
“我真心不喜欢这次的刷屏,脑海浮现的都是您的身影,我最最值得尊敬的导师安息吧,虽然我内心有满满的不舍,但您终于可以休息了,以这种我们难以接受的方式!”李保国的博士生孙萌,无数次从噩梦中惊醒,以为这只是噩梦,却是事实。
58岁的“老山人”,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4月10日凌晨4时,心脏病突发,离去了。
像父亲一样的“老头”走了,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60多名李保国的硕士博士生,齐齐跪倒在“老头”前痛哭,送他最后一程。
孙萌每天要在“网祭奠李保国教授”的页面上点亮烛光,4月17日,已有286419人点亮烛光,为他送行。河北发布、保定晚报微信公共号上每一篇有关李保国的报道,阅读量都达到上万,评论数超过上千。
浆水村的村民,还不知如何在网上点亮烛光。4月12日,他们早早从家里出发,跨越300多公里,来参加在保定殡仪馆举行的李保国遗体告别仪式。“山里交通不便,能上高速、出远门的车都来了,大家拼了命也要挤上车。”这一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农民有2000多人。
更多的农民,在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自发设置灵堂为李保国守灵。
人们不会忘记
4月11日,在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活动中心,哀乐低回,600名村民红着眼睛,低声抽泣,缅怀李保国。
20年前,岗底村被暴雨洗劫,科技救灾团成员李保国从那时起,就结缘岗底村。李保国创立了128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如今,岗底村一个苹果卖出过100元的天价,成了太行山上的富裕村,“富岗”苹果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粮屯里、腰包里,都渗透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在李保国好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脑海里,李老师每年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扎根岗底村20年种果树的情景就像演电影,历历在目。
“那年的谷雨,一位高僧去了西方,吴刚移了太行一棵树,种在月宫桂树旁,天上的三天,人间的三年,为了天上那棵树,请走了保国,可苦了太行,愁了富岗……”杨双牛只能以这样的诗安慰悲痛的内心。
“兄弟,我要给你树一座丰碑,建一个纪念馆。”刘海涛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
2007年,事业有成的刘海涛拿出了2亿身家,希望改造葫芦峪荒山,造福家乡,却因缺乏技术看不到希望,李保国帮他重新规划,拔掉实生苗,建议购买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管理,终把“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如今,昔日的荒山成为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成了太行山的“金腰带”。
李保国走了,苍天洒泪,山河呜咽,万人悲怆。
他一辈子就想“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做到了。
一生行走太行路
“李老师的工作足迹遍布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山区及衡水、沧州、廊坊的部分平原地区。”跟随李保国工作了20多年的助手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说。
三十年前的“太行山道路”激励、哺育他,他传承了这样的精神,做“太行新愚公”,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他完成山区开发研究28项,建立了板栗集约栽培、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
4月8日晚上9时,在李保国研究生微信群“桃李之家”里,“老山人”(李保国的微信名)回复:“娇娇(李保国的研究生)的树是一年生枝条上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这是学生们收到导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4月9日晚9时,李保国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
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通电话。
4月9日,周六,他上午验收科技项目,下午参加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下周一、周二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他给妻子、同是河北农业大学老师、他的好帮手郭素萍交代。
“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这是李保国生前对家人的愧疚。
“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4月13日,河北省委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