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会,头些天一直跑人大,猛然意识到政协即将闭幕,于是准备了一些题,去拜访几位来自熟悉单位的委员。
出乎意料的顺利。小组会开始前,已有两位委员接受采访。很配合,很有料。
内容若能更全面丰富一些当然是极好的。我进入第三位计划采访对象所在的小组,坐下守候。目标出现,不紧不慢地走向座位,不时与他人简短交谈。我迎上去,自报家门。
但他的脸冷了下来,眉头皱了起来。没有说话,转过身去,猛一摆手,傲然前行。
我和他所在单位关系融洽,对这番举动颇为意外。我愣了愣,又紧赶几步,跟在他身后,再次说明来意。他一边拉开椅子坐下,一边打断我的话。“你们前两天登的文章你看了吗?军工企业的事能那么随便说吗?”
这篇报道我有印象,出自年轻同事之手。内容是根据另一位委员的发言,反映了部分军工单位面临的窘境,表达了一些诉求,也引起了一些委员的共鸣。联系军工单位多年,我没发现这稿子有什么问题,想不到竟如此拉仇恨。
“如果我们的报道有误,您可以告诉我,我会向报社反映。”我说,“今天是想请您谈谈……”
“别说了!我不接受你的采访!行吗?”他扭过头,盯着我,拉长了语调,“跟你说清楚了吗?”
我感觉这事好像挺严重。“因为我是科技日报的么?”
“委员可以接受采访,也有权利拒绝采访。”他说,“你去查查我接受过谁的采访了?”
这么一说,我好像放心了些,遂无语告退。
跑了多年两会,类似的情况亲历、耳闻了不少,其实简直能算是记者的家常便饭。但我还是觉得,即便有特殊的身份、有对媒体说“不”的权利,作为置身于两会会场的代表委员,在面对并不“违规”也不那么敏感的问题时,能否尽一些“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