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吴普特:农业高效用水控制技术广泛示范

    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16件、实用新型专利47件,2015年申报发明专利221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件;申报植物新品种权7项,获植物新品种权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6项;出版专著20部,制订地方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73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98篇;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33名,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64名,技术培训2040人次;研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与企业和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示范推广抗旱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达62600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是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农业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项目所取得的部分成绩。

    该项目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吴普特教授介绍,研究人员筛选出了小麦、玉米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抗旱及水分高效利用鉴选指标24项;检测到目标性状大效应分子标记39,构建了抗旱节水品种表型与基因型联合鉴定评价技术体;鉴选小麦和玉米抗旱节水品种47个,参加生产试验或区域试验的抗旱节水新品系45,鉴选作物抗旱节水新材料55份;建立了作物群体水分亏缺诊断技术,建立了节水种植结构与种植模式决策支持系统;完成了节水制剂与产品的研发、应用规程和施工工艺。

    研究人员提出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依据作物耗水时空格局优化设计确定区域水资源健康利用条件下的经济耗水指标,构建了作物水分—品质—产量—效益综合模型,建立了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和综合考虑水分—品质—产量—效益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决策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旱作、灌溉、设施农田主要作物水肥联合调控技术体系,获得了小麦、玉米作物调亏灌溉施肥技术4项、玉米、棉花分根区交替灌溉施肥技术4项、大田玉米与棉花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4项,设施番茄、黄瓜、甜瓜水肥一体化技术6项;研发出地下滴灌曝气系统及其控制装置6套、土壤水肥联合调控剂2个、生物肥料制剂2个,登记新型水溶性肥料产品2个;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降解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程》(DB 22/T 1777—2013)。

    研究团队借助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开展了GNSS农田平整自动导航控制技术设计和研发,构建了GNSS农田平整集成系统区域规划新方法;开发出薄壁滴灌带、微润管生产技术及装备2种,流量可调式喷头3种,多功能轻小型喷灌机组2台(套)。同时,开发了一系列农田水分和作物需水信息监测技术与装备;完成了水稻直播膜下滴灌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控制了稻田草害,滴灌水稻亩产最高达803kg。

    吴普特介绍,在项目组织实施及其管理方面,该项目实行课题负责人与团队负责人责任制,分工合作,研究团队目标明确,各行其职;强化课题内部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协同完成研究任务;重视年度总结评估,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各团队汇报年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同时重视过程管理,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研究计划顺利实施;实行研究团队独立核算制,各研究团队根据各自的预算进行开支,课题执行过程中,各研究团队之间各项预算依据相关规定可进行灵活调整,最终保证课题的预算与支出相符,有助于推动课题经费的顺利执行;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产品开发积极吸纳国内有资质的生产企业参加;通过产品联合研发,形成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

    同时,吴普特建议,从整体上看,目前课题与用户或企业的联系、信息交流和合作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组装集成及其产业化工作尚属较薄弱环节;最后冲刺阶段要对研究工作做进一步整合,强化各子课题单项成果之间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与高度集成,确保研究成果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进一步培育和凝练标志性成果,加强与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和农户间的紧密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提高作物抗旱节水新材料的鉴选水平;产品制造质量及加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改进其加工工艺,提高水力性能和整体质量,建立产业化生产工艺、工装和生产线。

京ICP备06005116